近期,中國企業聯合會對多個地區的企業經營發展形勢進行了調研。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反映,去年四季度以來,增速放緩、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的趨勢不斷發展,加之社會負擔依然較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生存狀況處于相當困難的境地。最近,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看法。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比上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3%,比上年同期回落33.3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9.1%,近三年來首次再現利潤負增長。已公布季報的474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4%,但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0.6%。在此背景下,建議各級政府高度關注企業的發展環境,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減輕包括稅費在內的企業各項負擔,以有效緩解當前企業經營的經營壓力,為企業長期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2008年以來企業稅收負擔沒有實質性降低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企業發展帶來嚴重沖擊。為幫助企業擺脫困境,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以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包括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全面轉型、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等等。但是從實際效果看,企業的稅收負擔整體上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
1.我國稅收增幅明顯高于經濟增長水平。2008年至2011年,我國稅收總額從54223億元增長到89720億元,增長了65.6%;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從315275億元增長到471564億元,(以現價計)增長了49.6%。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降反升;2008年全國稅收在GDP的占比為17.2%,2011年上升到19.0%。
2.企業主體稅種占GDP的比重并未降低。從直接涉及企業的三大稅種——增值稅、營業稅與所得稅占GDP的比重來看,2008年至2011年,三大主體稅收占GDP的比重依次為11.7%、11.4%、11.2%和11.6%。盡管這一比重一度連續兩年小幅下降,但2011年卻再次回升。
3.企業主觀感受稅收負擔依然較重。《中國企業家》雜志最新公布的針對100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成的企業認為自身稅負較重;在利潤微薄的制造業,23%的企業表示其所繳稅額已經超過利潤總額。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企業經營者中,認為企業稅收負擔“很重”或“較重”的占80.6%,總體評價明顯低于2010年的調查結果。《2011中國企業家生存環境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5%左右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中國的稅收“非常重”。
二、社保繳費成為當前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
當前,企業經營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勞動力成本在迅速上升。在全部人工成本支出中,社會保障繳費負擔已經成為企業反映意見最為集中的一個問題,不少企業呼吁降低征繳比例以減輕人工成本負擔,尤其是在一些基本養老保險征收比例較高的地區。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近期進行的“2012年一季度千戶企業經營情況快速問卷調查”顯示,有50.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社保、稅費負擔過重”是企業經營中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比去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
1.我國社保繳費比例在國際上居于較高水平。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我國社保繳費的基準是職工工資收入。我國“五險”征收比例在職工工資的43.3%以上(其中企業為32.8%,職工個人為10.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世界各國平均征收比例在20%左右,全球13個新興國家的平均征收比例也只有25%左右。在有關的127個國家中,征收比例小于20%的有56個,20-30%的有33個,30-40%的有26個,只有12個國家的征收比例超過40%。2012年4月,世行發布的中國經濟一季度報告指出,2008年中國正式部門職工包含個人所得稅和社會繳費在內的平均稅契達到了45%,遠高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也稍高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超出澳大利亞與美國平均稅契近一倍,而且近年來這一狀況并沒有改變。
2.我國社保繳費制度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造成企業社保負擔較重的原因,主要是社保繳費制度存有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其一是作為社保繳費基數的社會平均工資計算不夠客觀,大量工資水平較低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并沒有納入到社會平均工資計算范疇,而高收入的壟斷企業、高科技企業等又對社會平均工資有明顯拉升作用,導致社會平均工資計算結果與企業實際工資的社會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對大量經濟效益較差的小微企業來說,其實際工資水平甚至達不到社保繳費最低基數標準(各地基本上都規定社保繳費基數最低不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工資的60%,也有部分地區規定不低于社會平均工資的40%),按照現有統一標準繳納“五險”費用,會不合理地增加企業經營成本,侵蝕企業利潤,擠壓企業生存空間,甚至危及部分企業生存。其二是部分地區養老保險征繳比率仍居高不下,給當地企業按時足額繳納社保費用造成了較大困難。
3.一些地區降低社保征繳比例顯示出積極作用。雖然國家對社會保障“五險”的征繳比例有相關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地方政府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各地實際上也有一定的差異。近年來,調整社保征繳比例與方式,已經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幫助企業減負、支持困難企業的一個重要手段。2009年,安徽,廣西、浙江等地區均采取了“五緩四降兩補貼”措施;2012年,浙江進一步將用人單位養老保險繳費比例下調至14%,山東建議省內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不低于19%的設區市和養老保險省直管企業將單位的繳費比例降低一個百分點。這些措施對降低當地企業負擔,幫助企業走出經營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涉企行政性事業收費仍需加大清理力度
2008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清理涉企行政性事業收費問題,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加大清理力度,已先后取消、停征和減免182項中央級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總減免金額達1780億元。最近,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自2012年2月1日起,取消253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涉及企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預計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約100億元。這些措施需要得到有力的貫徹執行,特別是地方行政事業收費仍需切實加大清理力度。
從統計數據看,近年來行政性事業收費一直都在快速增長。2009年,全國行政性事業收費總額2317億元,其中中央行政性事業收費360億元,地方行政性事業收費1958億元。2010年,全國行政性事業收費總額2996億元,其中中央行政性事業收費396億元,地方行政性事業收費2600億元。可以看出,2010年,在中央大規模取消行政性事業收費項目的情況下,全國行政性事業收費依然增長了29.3%,遠遠超過當年GDP的增速。其中,中央行政性事業收費增長了10.2%,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地方行政性事業收費卻強勁增長了32.8%。另外,從包含行政性事業收費在內的非稅收入看,全國行政性收費增長速也是有增無減。2010年全國非稅收入9891億元,增長9.9%;2011年,非稅收入14020億元,增長41.7%;2012年一季度非稅收入4118億元,增長53.3%。
四、關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的若干建議
總體上看,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間內國際經濟仍將呈現復蘇乏力的局面,我國企業經營發展面臨的環境仍然相當嚴峻。因此,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尤其是困難企業的負擔,有效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為此,建議給家政府采取以下措施:
1.推進結構性減稅政策舉措的深化、在繼續堅持“有增有減,結構性調整”減稅方針的前提下,研究出臺整體性減稅方案的可行性,完善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建議在加快推進資源稅、物業稅、增值稅“擴圍”改革的基礎上,適當降低企業的增值稅稅率;在總結上海“營改增”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加快推進“營改增”改革,以解決服務業營業稅重復征收問題。建議在繼續實施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基礎上,著力降低中小企業的流轉稅稅率,進一步提高中小微企業增值稅預營業稅納稅起征點,減免城鎮土地使用、房產稅以及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并對確實存在臨時性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給予稅收緩征和減免。
2.加強對非稅收入的控制。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均積極采取措施取消不合理的涉企行政性事業收費,但粗略統計,目前向中小企業征收行政性事業收費的部門仍有18個,收費項目達69個大類。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政府非稅收入的監控,提高非稅收入的立法層次,控制非稅收入的規模與項目。建議繼續完善企業負擔監測制度,規范涉企收費管理,嚴格取締企業所負擔的各項不合理收費,嚴格禁止地方政府新批收費項目。
3.適當降低“五險”繳費比例,并對小微企業繳納“五險一金”給予更多靈活性。建議允許地方政府自主確定本地企業所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與生育保險的征繳比例;允許地方政府在特定時期內、在國家確定的最低征繳比例基礎上,針對困難企業臨時性下浮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的征繳比例1-2個百分點;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五險”費用,或者由地方財政對困難企業繳納“五險”進行適當補貼;制定靈活的“五險”征收政策,有區別地對待小微企業,允許地方政府在確保地方社保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針對小微企業制定下浮企業“五險一金”支付比例的減負措施。
4.進一步增強財政對社保的支持功能。我國財政支出的結構和效益與公眾的期望尚有較大差距。在國家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財政支付能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切實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比例,以減輕社保基金對企業與個人的征繳壓力。建議以財政資金設立企業社保保障資金,并通過保障基金對確實存在有社保征繳困難的中小企業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