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家鄉。留在老家的人,只關注自己的生活工作,到外面闖蕩的人,更是只關心自己的工作生活。
上大學前,家鄉的概念主要就在自家方圓三公里的范圍內,泛泛的知道一些著名景點,根本不了解更細小的歷史,也不感興趣。上大學后輾轉各地,對家鄉也越來越模糊,不斷的城鄉發展、城市建設更是讓我覺得自己是故鄉的異客?;盍巳嗄?,第一次有機會采訪故鄉,了解故鄉的歷史。如同一個外地游客,又帶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一點點的知道了它的曾經:原來中山路以前是古運河道/原來清名橋上的自行車道是建國后用水泥砌的/原來很多親戚做工的紡織廠前身是永泰絲廠/原來阿福泥人的創造者是惠山古鎮看祠堂的下人/原來北倉門那是曾經的蠶絲倉庫......歷史很長,給我的時間很短,要不是有這個采訪機會,我想我一輩子都很難主動去翻閱這些歷史,無錫城雖然很小,但有些地方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到。人就是這樣的。永遠不會珍惜你身邊的事物。等一切都不存在了,才開始感慨,開始懷舊,最后貧瘠的死去。期待下一次回去,再次了解更多的無錫。 無錫是京杭古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在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留下了一段“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無錫老城南門外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以古運河為中軸、清名橋為中心,北起跨塘橋,占地18.78公頃。古運河和伯瀆港兩條歷史文化軸在這里交匯碰撞。小橋、流水、人家,充分展現了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更是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無錫以建設文化名城為契機,對古運河各重要節點進行了保護性修復。聚集著工業遺存、特色祠堂群、工商文化等歷史遺存的清名橋兩岸的水弄堂,已成為展示無錫江南水鄉古韻今風、體現文化遺產保護的旅游風光帶。
蒲峰/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