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最經常問我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這輩子會有出息嗎?”第二個問題:“我應該怎樣選擇我的人生道路?”
先說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問得其實有些荒謬,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這輩子會不會有出息。而且,你現在有出息不等于將來有出息,現在沒出息也不等于將來沒出息。有些同學現在是學生會或者社團的負責人,學習第一、第二名,在學校風光一時,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將來走向社會也一樣風光。在我的大學同學和我認識的人中,很多在學校時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未來在學術上和在社會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概率反而不大。我從北大畢業的時候,平均成績是我們班倒數第五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未來沒有自己發展的空間。所以,不要把大學時候的風光看成你未來在社會上一輩子的風光。有些大學成績特別好的同學只會學習,在社會上受到打擊后就意志消沉,從此一蹶不振。相反,大學成績不好的同學即使面對教授的責備和批評也“厚顏無恥”,所以將來走入社會后也會有強大的抗打擊能力。
那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有出息呢?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白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當然,我們命運的有些方面是無法改變的,比如說長相,不管這輩子你怎么折騰,長相基本上是不會變的。有些男生常常會因身高而不自信。有同學跟我說:我站在男生中間看不見自己,站在女生中間還是看不見自己。其實這根本不是問題:魯迅1.58米,鄧小平1.57米,拿破侖1.56米。如果你是1.59米,那你就沒有任何理由懷疑自己會因為身高問題而成為一個沒出息的人。永遠不要以自己的外表判斷自己的未來,不能改變的東西不要改變,要坦然地接受,只有坦然接受才會有安寧和自信——我就是我。
在坦然接受的基礎上,我們來看這輩子到底能如何改變命運。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這是命中注定的,我無法改變。但以這個為起點,我可以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我把這個過程叫做“變命”,即讓自己的命運慢慢轉變。如果當初我不堅持連續三年高考,那我現在肯定就是我們村里十幾個老農當中的一個,一輩子都走不出鄉村。現在,盡管我做新東方做得很辛苦,但至少我覺得這輩子過得很值:走遍了世界上的山山水水,嘗盡了人世的各種滋味。所以,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這一輩子到底走什么樣的路,成為什么樣的人,都由你自己決定。我從一個農民變成北京大學的學生,本來我可以在北京大學當一輩子老師,但后來我選擇了做新東方。新東方帶給我的最大收獲不是社會地位和財富,而是給了我一個巨大的平臺,讓我從各方面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活力。我個人的經歷說明,自己的命運需要自己來改變。我常常講守株待兔的故事,因為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人抱著這種守株待兔的心理做事。比如有些同學進了名牌大學以后,就覺得自己守到了一只兔子,覺得只要在這樣有名氣的學校里坐著就會有機會從天上掉下來。這就是守株待兔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永遠不會成功。從人的本性來說,沒有一個人會這輩子只抓一只兔子就對自己生命的豐富性真正感到滿足。對于同學們來說,你要做的是從被動的“農夫”搖身一變成為主動的“獵人”。我非常慶幸,當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教育培訓行業有機會的時候,我沒有繼續留在北京大學教書,而是出來做一個“個體戶”。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即使將來失敗了,我也不會后悔,大不了最后身無分文,從頭再來,就這么簡單。所以,你要主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尋的漫長過程。我直到今天依然在探尋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至于第二個問題,具體來說,學生是這樣問我的:“我是考研究生好,還是出國好,還是工作好?哪個會對我的生命產生最佳的影響?”我想說這個問題仍然只有你自己能夠回答。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其大意如下:林子里出現兩條道路,一條是平坦大道,還有一條是曲折小道,最后我選擇了曲折小道,我的人生從此不同。所以,對于人生道路的選擇,沒有對錯與好壞之分,只有你自己真正知道哪條路對你來說最值得、最有價值。不同的選擇當然會帶來不同的人生,但如果你不作選擇,你就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什么。與其在選擇中猶豫不決,不如決而遠行。
要相信自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作出明確的人生選擇,然后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這條路再窄、再坎坷,只要路在前面,只要你走得夠遠,你就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