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留學期間,老媽曾來英國看我,并在這里住了幾個月。我當時學業比較忙,只有周末才有時間帶她出去轉轉。所以,很多時候年近花甲的老媽要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獨立適應新環境。讓我意外的是,沒過多久,老媽就從一個出門見了英語就迷糊的“英語盲”, 變成了玩轉倫敦復雜公交的“公交達人”;從一個認不清英國硬幣的“貨幣盲”,變成了善于“淘”物美價廉食品的“購物達人”。幾個月下來,老媽不僅獨自游遍了倫敦的著名景點,還在這里見識了不少新鮮事和新鮮人,她這段獨闖英倫的經歷真可謂有驚無險,妙趣橫生。
從“英語盲”到 “公交達人”
老媽初到倫敦,自然少不了要出去購購物,游覽一下倫敦的大好風光。如此一來,如何乘坐交通工具就成了一個問題。我發現倫敦人對公交車不太“感冒”,因為倫敦有一兩百條公交車線路,找到適合的公交站點并非易事,而且地面交通經常擁堵,很難把握途中的時間。于是,快捷便利的地鐵便成了倫敦人的最愛。倫敦地鐵一共才十幾條線路,換乘路線清晰、明了,而且行進速度也快。但對于不太懂英語的老媽來說,兩種交通工具的優劣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了:坐公交還可以看到外面的建筑物,大概能知道東南西北,一旦做過站還可以沿著相反的方向往回坐;但若坐地鐵,就幾乎與外面的世界隔絕了,一旦遇上突發狀況(比如某站由于特殊情況不停或某些地鐵線路要維修等),老媽聽不懂地鐵廣播里的英語,也無法找人問清楚,就很難應對。出于上述原因,乘坐公交車就成了老媽游倫敦的不二之選。
剛開始乘公交車時,老媽不怎么會說英語,但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總能急中生智,用她僅會說的幾個英語單詞為自己解圍。有一次,她想在公交車上買往返票,但她不會說“return ticket”,于是她就和司機指指車前進的方向,然后指指返回的方向,說了一句:“I, come, go!”司機連忙點頭,給了她一張往返票。估計那位司機還沒聽過這么有創意的英語句子。
后來,老媽公交車坐多了,慢慢也大膽起來。她知道不管坐到哪里,如果發現坐錯了車,只要到馬路對面按原路再坐回去就好,怎么樣也不會迷路。所以,她有時干脆隨便坐一輛公交車,沿途四處看看,坐到終點再回來。就是這樣“盲目”的公交之旅竟也帶來不少收獲,老媽就是靠這種方式發現并游覽了攝政公園(Regent’s Park)、海德公園(Hyde Park)等著名景點。沒過多久,老媽就對倫敦一些公交車線路爛熟于心了。
后來,我給老媽買了公交車月票,這樣她就可以無限次地乘坐公交車,也不用再擔心因換乘或坐錯車而產生額外費用了。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之際,倫敦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很多公交車都改了線路。這時候,如果老媽在公交車站點找不到熟悉的線路,她就索性隨便坐上一輛,坐在車門口的位置,通常不出幾站就能在站點上看到她熟悉的公交車,這時她就趕緊按鈴下車。老媽曾有過一天換乘13次公交車的紀錄,“闖蕩”的勇氣和精神讓我很是佩服。
從“貨幣盲”到“購物達人”
老媽剛來英國的時候,著實被英國大小不一的硬幣弄得頭暈目眩,花了很長時間才記清不同硬幣的面值。剛開始去超市購物時,老媽總挑大面值的硬幣付款,人家找多少算多少,老媽也弄不清找的是否對。后來,老媽終于能搞清不同貨幣的面值了,出門購物的興趣也愈來愈濃。
老媽買東西喜歡貨比三家,經過對比,她發現英國的蔬菜和水果都比國內的貴,唯獨牛奶要比國內便宜,于是就常常買牛奶。倫敦人最常買的牛奶六品脫(3.41升)裝的售價1.74鎊,相當于國內不到三塊錢一斤,奶香濃郁,也沒有添加劑,很受老媽的青睞。老媽也找到了買水果的竅門。她覺得我常去的那幾家超市(Sainsbury’s、Tesco、Asda等)水果賣得都比較貴,經過不懈的探索,她終于找到了買水果的好地方:在我們住處附近的一條街道上有許多印度人開的店,店門口都擺放著一盆盆水果,每盆售價一磅,比超市便宜不少。但那里的水果有時不太新鮮,老媽發現這些店不是每天都進新貨,而且每家店進貨時間也不一樣,所以她選水果時就要貨比三家,選擇新進的新鮮水果。不過,在人家攤位前看來選去最后又不買,終究是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老媽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每次沿著這條街慢慢地走過去,左右瞄上一眼,就對有新鮮水果的店家心中有數了,然后再折返回來直奔心儀的店家去。老媽買的水果總比我在超市買的又好又便宜。
雖說水果不比國內的便宜,但老媽發現英國的肉類和面粉質優價廉,比國內的還要實惠些。英國人的平均工資約為稅后1700磅,老媽總是感慨,如果拿著英國的基本工資,自己在家做飯吃,那生活還是非常寬裕的。
見識新方式,接受新觀念
老媽來英國后,總喜歡操心我在這里的生活,尤其不放心我將來要在這里生寶寶,因為她發現英國的女性生育后都不坐月子,對此很是憂心。國內女性生育后都在家閉門休養,一個月內不能洗澡,不能出門,也不能著涼。但在英國就不同了。和我們一起租房的一位姐姐生育時自己去的醫院,過了幾個小時后便自己抱著新生嬰兒回來了。姐姐只在家休養了幾天,便開始推著嬰兒出去溜達。半個月后,姐姐又帶著寶寶去公園參加party,和寶寶坐在草地上玩耍,也不怕著涼。老媽對姐姐的做法很是詫異,覺得她的做法對身體有害無益。
其實,中西方的傳統、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各不相同,因而女性生育后的調養方式也各具特色、各有道理。就拿飲食習慣來說吧,歐美的飲食習慣決定了她們的蛋白質和鈣質來源充足,因此女性在懷孕期間以及生育后的身體抵抗力與正常女性并無多大區別,所以坐月子于她們來說并不是必需的。另外,歐美人并沒有喝熱水的習慣,女性生育后也是照樣喝涼水,不擔心會著涼。了解了中西方的諸多差異后,老媽對坐月子之事也見怪不怪了。但老媽總說我畢竟是東方人的體質,所以將來還是要多沿襲東方的傳統。
發現新鮮事,認識新鮮人
在英國待久了,我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了敏感性,或者說熟視無睹了。而老媽初來異國,以一種觀察者的心態審視著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她的不少見識讓我對這個國家也有了新認識。老媽有一次在住宅區里散步,看到工人在給花園的欄桿涂黑色油漆。他們涂得極其認真、細致,像是對待藝術品一樣小心翼翼。老媽很是欣賞他們這樣“慢工出細活”的做事方式。經老媽提醒,我才重新意識到英國人做事的嚴謹態度。
來英國前,老媽對外國人的婚姻觀不太認同,總覺得他們對待婚姻不夠嚴肅,不夠有責任心。但在倫敦居住了一段時間后,老媽認識了周邊的不少鄰居,看到很多夫妻恩愛生活的例子,她的看法也漸漸開始改變。最令老媽感動的是,在 “獨闖”倫敦這段日子,她在街上遇到一些老年夫妻,他們通常都手拉著手,互相攙扶著行走,兩人的目光里滿是愛和安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的愛情不是故事里才有的美好想象,而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老媽自此也更正了她之前對外國婚姻的一些偏見。
幾個月后,老媽帶著她的“戰利品”——裝了20 G照片的移動硬盤瀟灑地回國了。很難想象,幾乎不會說英語的老媽如何順利地適應了英國的生活。如果說像我老媽這樣年近花甲、語言不通的老人家都能“獨闖”異國,那么年輕的你還懼怕什么呢?如果你正在孕育著一個留學夢,那就早日為夢想插上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