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膠囊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但前不久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說:“一天吃六個膠囊,一天三次,一次兩個,沒有吃掉多少鉻。所以,要冷靜,不要恐慌。不要把藥用空心膠囊鉻超標說成很大的危害。”
這種理論“依稀往夢似曾見”。去年,農業部一名副部長針對2011年有純牛奶被檢出致癌物質黃曲霉素M1超標一事時也聲稱:“你說吃了致癌,它得吃幾噸、吃幾年才致癌啊?”
近期,“可口可樂含氯門”在媒體的持續挖掘和監管部門的駐廠調查后,由先前堅決否認氯水混入飲料,終于承認部分產品含氯,表示道歉,并保證銷往市場的7.6萬箱含氯產品對人體無害,這些含氯飲料也不追回,其潛臺詞恐怕也是“有毒無害論”。
按照有關專家的說法。毒奶粉喝幾次沒事,地溝油吃幾頓沒事,致癌牛奶喝幾杯沒事,毒豆芽吃幾次同樣沒事,那我們的餐桌何時才能讓國人得以放心。難道說,我們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只有建立在這賭博式的僥幸之上嗎?
倘若是小毛病,只吃幾粒毒膠囊或許沒事,如果只是心血來潮吃一兩杯致癌牛奶或許也沒事,但許多重癥病人天天都需服藥。為了保健和補充營養,許多老人兒童天天都要喝牛奶,這些東西里若是有了毒,豈不是讓這些病魔纏身者雪上加霜,以及讓眾多老人兒童去慢性服毒嗎?君不聞,日本50年前毒奶粉事件的受害者夭野美奈子至今還在被毒奶粉后遺癥折磨得痛苦不堪!作為專家,作為一個對人民負責、有良知的專家,豈能如此信口開河,不計后果!
“有毒無害論”的要害在于承認有毒但無害,這種理論是相當可怕的,是有意無意地在模糊淡化有毒與無毒的界限。
首先是粉飾太平。經他們這么輕描淡寫一說,似乎有毒物品的安全性都在“安全指數”之內了,不值得大驚小怪,完全是一些人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故弄玄虛。甚至還有專家板起面孔,把話鋒直指媒體,告誡要從維穩出發,對他們施以“正面教育”,今后莫再去“胡亂鼓噪”,做出“影響安定團結”的事來。
其次是開脫罪責。既如此,有關廠家也就不需再承擔什么法律責任和經濟賠償責任了。
更重要的是鋪平道路,肇事者可繼續我行我素,不必再膽戰心驚,盡可放心大膽地干了。
因此,我們不得不懷疑,這些既講科學、也懂科學的專家到底是在為誰服務?是站在人民群眾一邊的代言人,還是成了被利益集團所收買的走卒?一些明星為不法廠家做廣告誤導消費者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不滿,而一些專家公然為一些違法廠家張目,則更令人無法容忍。
近日,網絡還流行一首歌曲《皮鞋很忙》:“想吃果凍了,舔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藥了,還是舔下皮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2012,皮鞋很忙!”聽罷,實在讓人心里五味雜陳。
這種現象必須扭轉和改變,否則,連最基本的食品藥品安全都無法保障,還怎么能夠激發起人們深化改革的熱情。又怎么能夠穩定社會和人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增強執政黨的凝聚力,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要在物質上極大豐富,又要在精神上文明進步。任何以損害同胞健康的“發展”“繁榮”都是不能容許的。為此。對有毒產品一經發現,必須“全民共計之”。對有關廠家該繩之以法的要繩之以法,對有關不負責任的“專家”也要問責,不能再讓他們以權威自居,信口雌黃,助桀為虐。
(責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