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敬宗所處的初唐時期而言,前有齊梁詩風之余韻猶存,后有近體詩之格律完善,實為重要的過渡階段。《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是許敬宗貞觀中期由京官左遷外官后的久違之作,許敬宗必傾盡筆力而為之。本文從《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文本出發,考察其格式、詩意,并溯“三階靜”、“二南風”之源流,再加與君王詩對照。通過解詩,一窺許敬宗的真實訴求,探得貞觀中唱和詩的最高水平,也發掘到許敬宗的文學創作與其性格、為官風格,乃至其命運的勾連之處。
關鍵詞:許敬宗 初唐詩 “三階靜” “二南風”
許敬宗(592—672),祖籍高陽縣,初唐政治家、文人。隋朝末年,許敬宗“舉秀才,授淮陽郡司法書佐,俄直謁者臺奏通事舍人事”①。江都之難后,父許善心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投于在李密帳下。在李密處,許敬宗任職元帥府記室,與魏征同為管記。入唐以來,“武德初,赤牒擬漣州別駕,太宗聞其名,召補秦府學士”②,由此仕途遂始。高宗朝,官至右相加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同東西臺三品,并監修國史。“咸亨元年,抗表乞骸骨,詔聽致仕,仍加特進,俸祿如舊。三年薨,年八十一。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文集》八十卷。”③
《舊唐書》記載: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二月“乙丑,次陜州,自新橋幸河北縣,祀夏禹廟”④。據許敬宗詩可知,當日,君臣眾人登陜州城樓,太宗欣然作《春日登陜州城樓俯眺原野回舟碧綴煙霞密翠斑紅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許敬宗侍駕隨從,有《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與之相和,全詩如下:
挹河澄綠宇,御溝映朱宮。
辰旗翻麗景,星蓋⑤ 雕虹。
學 齊柳嫩⑥,妍笑發春 ⑦。
錦鱗文碧浪,繡羽絢青空。
眷念三階靜,遙想二南風。
前年,即貞觀十年時,“文 皇后崩,百官 ,率更令歐陽詢狀貌丑異,眾或指之,敬宗見而大笑,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馬,累遷給事中兼修國史”⑧。許敬宗雖仍官居上州都督府司馬,較之前中書舍人兼修國史職位相比,僅有上下階之別,但一任外職,便遠離政治中心,先后境遇自然大不相同。此番奉和發生在被降職后第二年,許敬宗終獲親近帝王的機會,《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是其久違之應制作品,傾盡筆力為此一搏,欲以詩作挽回聲譽,重返政壇前沿。
《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一詩,首句仄起不入韻,奇數句均以仄聲結句,偶句押平聲韻,不轉韻,無錯韻。平仄除第二句“溝”字犯拗病外,每聯基本能合于詩律標準。而兩聯之間,失粘情況較多。全篇對仗齊整,每一聯均有對仗。此類句句之間相對、但聯與聯之間失粘的詩作,雖已經沒有古體詩的顯著特征,也當劃歸入律的五言古風。這種詩與齊梁體詩歌的平仄情況甚為相近,從其句式較為單一,靠重復兩種律聯而成詩,且聯與聯間失粘的角度出發,也可作為齊梁體對式律來看待。這種五言入律古風,常見于初唐詩歌,是律詩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盛唐詩人中,也常有刻意寫作入律的古風的例子。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除了首句第三字拗,首聯、頷聯失粘,其余基本合乎詩律,而出于“中間一聯不成對仗”⑨的考慮,不視其為“三韻小律”,判定此詩“勉強可認為全篇入律的五古”⑩。許敬宗的筆力和認識僅供寫作類似律體的古風,其目的在于“律”;李白則是把玩詩律規則,游刃有余地創作入律古風,目的則在“風”。
首聯寫陜州城建筑,兩句對仗工整。“綠宇”、“朱宮”與“挹河”、“御溝”相互映襯,一派富麗堂皇、氣宇軒昂之景象。《說文解字》對“挹”的解釋是:“抒也。從手,邑聲。”段玉裁注道:“抒也。大雅曰:‘ 酌彼行潦,挹彼注 。’”{11}此“挹河”即有水將溢之河流,取汩汩流淌、永不干涸之意味,并被《御定佩文韻府》收集入卷。此情境下,陜州護城河河水連綿不絕,清澈可鑒,寓意皇恩不斷,是象征城脈、國運活絡的好兆頭。第二聯寫周邊景色,使用與首聯相同的音節配置。“辰旗”、“星蓋”是皇家出游的儀仗,而“麗景”和“雕虹”則同是場面描寫。佇立不動的是城樓的喜慶紅色,磚瓦的亮眼綠色,不斷鋪卷、游移的是繡有皇室標記的旗幟、華蓋。隨護圣駕出游,人聲鼎沸,車馬浩浩湯湯,若彩虹貫天。
“學顰齊柳嫩,妍笑發春 ”一聯,狀似寫季節景色,將眼光投向自然景觀,實際上還是在寫人。像新發柳葉一樣嫩、像初長幼苗一樣鮮的,是人的笑臉和笑聲。許敬宗始終未跳脫“登樓”這個主題,但從這一聯起,卻可以看出他要把視線從歌詠皇室氣派上挪開。這種猜想在第四聯中得到了印證——“錦鱗文碧浪,繡羽絢青空”,這一聯寫的是錦鱗之魚以及繡羽之鳥:有著華美紋飾的游魚、飛鳥,在碧浪、青空中暢游,最大限度地舒展自己。但它們并不是野游,不是作無知猛獸狀,而是“文”靜地游,是為天空、為河塘添加靚麗風景式的存在。在這君慈臣忠之世,動物界、人界都達到了無比的和諧,杜絕一切莽撞、粗魯、冒失的語辭,最華麗、最新鮮、最溫順,才能形容這個瞬間。
直抒胸臆的情感表達,出現在最后一聯:“眷念三階靜,遙想二南風”。此聯字字相對,端為工整,未出現華麗的詞藻。而全詩的重點就是此句“三階靜”和“二南風”上。出句中“三階靜”或有兩種理解方式:一是“三階/靜”,“三階”喻指官位、品階,亦指代權位。《舊唐書?志》有:“基八方,象八方。……基每面三階,周回十二階,每階為二十五級。按《漢書》天有三階,故每面三階;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階。”{12}另一種解釋,乃是將“三”單純作數詞理解,不含引申義。《御定佩文韻府》中收入了“三階靜”一詞,并在列舉詩句時,誤把“眷念三階靜”納入李百藥名下,此例之后列有岑參“藥草空階靜,梧桐返照寒”,及溫庭筠的“圃斜人過跡,階靜鳥行蹤”。參考岑參、溫庭筠的詩句,可知此處“階靜”乃從字面含義理解,在詩句中作為對環境清幽的描述,而“三”無實意,只在對仗中起作用。
“三階靜”難以定奪,則可從對句的“二南風”入手。其中心語是“風”。“風”的典故,可尋至《詩經》,有“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13}“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考“南風”一詞,《詩經?邶風?凱風》有毛氏作傳:“南風謂之凱風,樂夏之長,養棘難長。養者箋云:興者以凱風喻寬仁之母,棘猶七子也。”{14}均取“南風”育養萬物之意。太史公云:“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15}是將“南風”擴展為“詩”,此“詩”有教化天地之大義。《禮記》云:“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孔穎達疏:“《南風》,詩名,是孝子之詩。南風,長養萬物,而孝子歌之,言已得父母生長,如萬物得南風生也。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歌,歌南風之詩,而教天下之孝也。此詩今無,故鄭注云:‘其辭未聞也。’案《世本》云:‘神農作琴。’今云舜作者,非謂舜始造也,正用此琴特歌《南風》,始自舜耳。或五弦始舜也。”{16}孔疏完整地敘述了“南風詩”的內涵,是吉祥溫順之風,更是德化天下之詩。《論語》有“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夫,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歟。’”朱熹注:“《周南》《召南》,《詩》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正墻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17}《周南》《召南》乃是其流,遂可認定此“二南風”為“正風”,更是孔子力薦的周文王教化的典范。
《舊唐書》記載,陜州行之后,太宗“祀夏禹廟”{18}。古有舜禪位于禹,而“或五弦始舜”,許敬宗在此時歌詠南風,也必與追溯德教源流相關。貞觀十一年,孔穎達“與朝賢修定《五禮》”{19},此前許敬宗因行為不檢,被貶離京城,以許入世之性格,其對京中文人動態必然時時掛心。《五禮》初成之際,他便引據文中經典,將安穩祥和之現世追溯到禮樂齊備之前代,以《周南》《召南》喻及貞觀朝安和樂利之世,可謂用心良苦。由此,“二南風”則定當以《周南》《召南》二國風來解釋。
對比“三階靜”,經典則不適用于解詩之義。若“三階”取“廟堂”之義,則生出若干矛盾。許敬宗在貞觀十二年作《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歸》,開篇即是“倦游嗟落拓,短翮慕追飛”,“嗟”、“慕”二字明顯表露了他的積極用世之心,不甘官居人下,他怎會“眷念”落寞寥落之“靜”?所以《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一詩實際是許欲擒故縱之作,意圖在重獲君心。故“三階靜”短語中“三”非確數,“階”為實詞,中心語是“靜”,詩人向君王表白出世之心,展現自身高風亮節,而未提及對朝堂之事的厭倦,此處的“靜”與下一句中追想、贊美真正承接舜之“《南風》”的《周南》《召南》二國風相呼應。從對仗角度看,二者均要與前面的修飾語連接,方有完整意義表達。
回顧全詩,詩人先是以相同的對仗方式,濃墨重彩廓出陜州城的城樓以及皇室出行陣仗。繼而用鮮嫩的色彩、清新的筆調,描繪春季自然景象,并以此喻人之笑靨艷艷。最后,發乎感慨,表白自己并非流連官場、迷戀權勢之人,而是向往一個禮樂皆備、教化齊全、民風純樸的大同世界。雖詩言“遙想”,亦是以古喻今。李世民自承權柄以來,偃武修文,“濟世安民”。一改李淵獨信關隴大族的傳統,對不受重視的山東、江南文士多加禮遇。故許敬宗借此詩表達對其廣教化、正民風、立民德之贊譽,發乎“遙想”,言世人皆得性情之正,隱喻李世民為周文王,抒以其自身為代表的江左文士的感恩之心。
當日,李世民所作《春日登陜州城樓俯眺原野回舟碧綴煙霞密翠斑紅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最后一聯嘆“巨川何以濟,舟楫佇時英”,乃是典型的君王思賢主題。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善用賢臣、樂于納諫的明君之一。李世民為秦王時,就意識到人才儲備的重要性,他廣招良才,設學士團,對曾居他人麾下之賢才亦不計前嫌。李世民曾對房玄齡、簫瑀說過,“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20},并積極于“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21}。君臣唱和的前一年,貞觀十一年夏四月,下詔“河北淮南舉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六月,“尚書右仆射、虞國公溫彥博薨”,“秋七月癸未,大霪雨。谷水溢入洛陽宮,深四尺,壞左掖門,毀宮寺十九所;洛水溢,漂六百家。……九月丁亥,河溢,壞陜州河北縣,毀河陽中潭。幸白司馬坂以觀之,賜遭水之家粟帛有差”{22}。太宗懷興國大志,正欲振翅高飛,卻遭接連打擊。這樣背景下,對“時英”的渴盼油然而生。而這種興嘆,則得到了許敬宗“遙想二南風”的回應:這樣的回答是安慰、贊美,而避開對時政,尤其是君王納賢如渴的正面作答。從許敬宗的詩中,看不到他對此間時事的擔憂,依舊以他“純文學”的態度對太宗的憂國憂民之心表達了贊頌。
從性格來講,許敬宗絕非魏征、房玄齡等諫臣。他的官職首在文職,常常是從情感上對帝王給予共鳴。其詩歌作品亦不多深刻的歷史反思,或者尖銳的現實思辨,多的是吁嘆、聯想和頌贊。從侍宴、出游,許敬宗首當其沖的史實來看,太宗對許敬宗的頌揚、贊美型詩風從未生出厭煩,甚至是樂于與之游戲文字,因而許敬宗今存應制詩數量也居貞觀朝詩人之冠。而太宗雖然在文學上重視許敬宗,始終未重用其為政治上的左右臂膀。貞觀朝,許敬宗的修史、編書成就顯著,絕少參與政事。許敬宗最初投奔李密,為元帥府記室,“與魏征同為管記”{23}。后歸順李唐,魏征則輾轉為竇建德、李建成幕僚。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招魏征入幕為詹事主簿,即位后,魏征為正五品上階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貞觀十六年去世前,魏征拜太子太師仍知門下政事,為從一品。貞觀二十一年,許敬宗才以正四品受封銀青光祿大夫,為從第三品“文散官”{24},品階雖高而無實權。兩相比較,太宗用人喜惡立現。入高宗朝,許敬宗以其曾任太子右庶子以及貞觀老臣的身份,從衛尉卿、禮部尚書、中書令,一路升至太子少師同東西臺三品,掌預知政事大權,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十年站在政壇最高峰。或許高宗未領悟太宗納用臣下的微妙道理,這一點偏差,就生出眾多政治斗爭,更誕生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歷史的無限偶然,引后人不盡唏噓。
①{2} 劉 等撰:《舊唐書》卷八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2761頁,第2761頁。
③ 劉 等撰:《舊唐書》卷八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2764頁。
④ 劉 等撰:《舊唐書》卷三,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49頁。
⑤ 《文苑英華》作“ ”。
⑥ 《文苑英華》注:“集作‘嫩葉’。”
⑦ 《文苑英華》作“ ”。
⑧ 劉 等撰:《舊唐書》卷八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2761頁。
⑨⑩ 王力:《漢語詩律學(增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440頁,第440頁。
{1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04頁。
{12} 劉 等撰:《舊唐書》卷二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857頁。
{13}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
{14}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頁。
{15} 司馬遷著:《史記?樂書》,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35頁。
{16} 鄭玄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9頁。
{17}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78頁。
{18} 劉 等撰:《舊唐書》卷三,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49頁。
{19} 劉 等撰:《舊唐書》卷七十三,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2602頁。
{20}{21} 劉 等撰:《舊唐書》卷三,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40頁,第40頁。
{22} 劉 等撰:《舊唐書》卷三,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48頁。
{23} 劉 等撰:《舊唐書》卷八十二,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2761頁。
{24} 劉 等撰:《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1792頁。
作 者:卜瑤,南通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唐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