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詩英譯是受美國人喜愛與承認的翻譯經典。斯奈德依照個人旨趣采用篩選原文并適當重排的結構性再創(chuàng)作策略,積極地促成了譯語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與接受。
關鍵詞:斯奈德 寒山詩 翻譯再創(chuàng)作
翻譯被視為一種再創(chuàng)作,原作相同,不同時空、不同譯者譯出的譯本不盡相同。譯者以其選擇與擺布制衡原作、作者、原語文化詩學、譯語文化詩學等諸多因素的互動,其個人旨趣影響,甚至主宰著譯文成型。詩歌翻譯在原作解讀、譯語轉化等方面困難較多,再創(chuàng)痕跡普遍較重。譯介某詩人的詩作到他國最初一般總以組詩或選集的形式。翻譯的不完整性雖不利于詩人作品全貌的呈現,卻給了譯者更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譯文微觀層面上詞、句的語義對原作的反叛直觀易察,微妙難察卻也更能體現譯者目的與操控的是整體宏觀層面的再創(chuàng)作。以組詩呈現的譯詩常有整體結構性再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為對原作的篩選和編排。
一、“美國寒山”斯奈德
中國唐代詩僧寒山有詩云:“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一千年后的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1930— )正是讓寒山詩流傳天下的明眼人,被稱為“美國寒山”。斯奈德是美國20世紀最親近中國文化并善于吸納中國元素的文人思想家。他信奉禪宗并致力于在美國推廣禪宗之道,甚至于1956年東渡日本,出家為僧進行系統(tǒng)地修禪。赴日修禪前,斯奈德就已接觸過中國唐代禪僧寒山的詩。寒山詩中融入自然、超塵脫俗的禪心深深打動了這位禪宗信徒和深層生態(tài)主義者。1955年,在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的六畫廊詩歌朗誦會上,25歲的斯奈德誦讀了幾首寒山詩譯作,從此一舉成名。1958年,他在“垮掉派”的宣傳陣營《常青評論》上發(fā)表了24首寒山英譯組詩。該組詩被收錄于加州大學著名“垮掉派”研究專家托馬斯?帕金森編輯的《“垮掉一代”文叢》和漢學家白芝編輯的《中國文學選集》,是影響力最大的寒山詩英譯。寒山詩在斯奈德譯筆下已成為美國文學經典,寒山也被美國人視為與李白、杜甫比肩的唐代大詩人。可以說,斯奈德是寒山的隔世知音。在“垮掉派”另一領軍人、斯奈德的摯交杰克?凱魯亞克影響力極大的自傳小說《達摩流浪者》中,斯奈德與寒山是二位一體的重要人物及象征,足見斯奈德與寒山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精神聯(lián)系。
當漢藏語系的漢語詩被譯介給普遍不懂漢語的印歐語系英語讀者時,依賴譯者轉譯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譯語讀者受翻譯再創(chuàng)作影響的程度更深。斯奈德的24首寒山英譯組詩躋身美國文學經典主要應歸功于翻譯再創(chuàng)作,其中,對原作加以選擇和適當重排起了關鍵作用。
二、斯奈德寒山英譯組詩的選擇
寒山其人是否真實存在至今眾說紛紜,多數學者認為寒山詩并非一人所作,因為寒山詩匯聚儒釋道三家思想,主題復雜且風格多變。四川外語學院教授胡安江將寒山詩分為三個世界:“詩賦欲麗”的主流詩、質直樸素的通俗詩和空寂高遠的宗教詩。①河北大學副教授孟曉路在《寒山詩提綱注解》中更是按主題將寒山詩分為自序類、本事類、山居類、勸諭類、修行類、果證類其他類,其下又細分有小類,足見寒山詩內容之駁雜。世存三百余首寒山詩中呈現的寒山形象復雜多變,極大豐富了讀者對這一傳說中人物的想象。
斯奈德選擇翻譯的24首寒山詩屬于胡安江劃分的宗教詩,或孟曉路所擬提綱中的本事、自況、山居之道家、勸諭之無常與愛別離苦、修行之遮情與表德法門、果證之無心而任運等,總體與宗教經驗相關。按主題內容或可將這24首分為四類,即:擇居寒山及寒山指路的內心剖白(如2,6,24)與寒山相對的俗世紅塵(如4,10)、寒山自然風貌(如3,9,14)、寒山禪境與隱修之樂(如7,11,17,22,23)。其中以自然景致及隱修禪境描寫為多,并可見多主題交織于一首詩中。斯奈德精選的24首寒山詩涉及寒山、俗世兩個世界,并有敘述者的自我剖白,以不多的篇目構建出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寒山形象。
一千個譯者塑造一千種寒山,差異或許微妙,卻畢竟有所不同。譯者傾向于選擇符合個人口味與內心既定旨趣的篇目。從斯奈德所選寒山詩的主題可以看出他有極深的禪學修養(yǎng),熱愛山野自然,對社會現實充滿關切,并真誠地想與世人分享精神體驗,這與現實中的斯奈德是相符合的。斯奈德成長在與中國隔洋相望的美國西岸的大山大海間,一生熱愛自然,在推行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是美國文化界的先行者和精神領袖。他自稱是 “儒佛道社會主義者”②,篤信萬物皆有佛性,見性成佛,思想中既有道家的隱逸超然,也有中國古代士大夫入世服務社稷的儒家觀念。③斯奈德選譯的24首寒山詩涵蓋其思想中的這三大方面,可見譯者主體選擇對譯文內容產生的影響。
影響這組譯詩內容選擇的因素中不應忽視的還有斯奈德參與并起過重大作用的“垮掉運動”,該運動特點之一是為解決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向東方文明取經。該組譯詩在“垮掉運動”中橫空出世,跨越了一千年與一個大洋的時空之隔,傳達的是斯奈德認為現當代美國急需的東方智慧。斯奈德在翻譯“重巖我卜居”時做了一定歸化處理,以更符合物質、商業(yè)主義泛濫的美國的現實,如將“鐘鼎家”譯為“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有銀器和轎車的家庭)。類似歸化處理還有多處,可見斯奈德必然考慮過寒山詩與美國現當代社會現實的可類比性,因此其選譯完全沒有涉及寒山俗世詩中過于瑣碎并與美國20世紀中期社會現實無甚緊要關聯(lián)的篇目。
三、斯奈德寒山英譯組詩的排列
斯奈德的24首寒山詩英譯并未全按通行寒山詩集篇目順序排列。下方阿拉伯數字為英譯順序,漢語數字為該詩在權威的《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中的順序,篇目名稱帶*號的是有明顯順序調整的,詳情如下:
階段一:1(三)*可笑寒山道;2(二)重巖我卜居;3(六七)*山中何太冷;4(一一)驅馬度荒城;5(二零)欲得安身處。
階段二:6(九)*人問寒山道;7(一六四)*粵自居寒山;8(二八) 徙寒山道;9(三一)杳杳寒山道;10(四九)一向寒山坐;11(八一)碧澗泉水清。
階段三:12(三零二)*出生三十年;13(一三零)鳥語情不堪;14(一五四)寒山多幽奇;15(一五六)寒山有裸蟲;16(一六九)寒山有一宅;17(一七一)一自遁寒山。
階段四:18(一八一)多少天臺人;19(一八二)一住寒山萬事休;20(一八七)客難寒山子;21(一九四)久住寒山凡幾秋;22(二零二)寒山頂上月輪孤;23(二零四)我家本住在寒山;24(二二一)時人見寒山。
24首詩以組詩方式呈現,應被看做相互聯(lián)系、影響的有機整體,按敘述內容與時間大致可劃為四階段。階段一(1-5):敘述者還不熟悉寒山環(huán)境,但在物質浮華卻精神荒涼的俗世與冷寂的寒山中仍選擇后者作為安身的家園。階段二(6-11):敘述者真正融入寒山,紅塵俗世的愛別離苦促成精神的了悟與成長。階段三(12-17):敘述者回顧人生,表達出超越凡俗的決意,反觀俗世現實時自有過來人的理解,明顯異于上兩階段中表現出的簡單主觀排斥。階段四(18-24):敘述者重申了要將寶貴精神體驗傳達出去的誠意。“寒山頂上月輪孤”及“我家本住在寒山”抽象、物化地展露精神寶藏,最后在“時人見寒山”中告訴世人真正的禪悟只能自己體會。
順序微調可能正是為了讓上文描述的敘述框架更邏輯合理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可笑寒山道”是完美的開篇,敘述者在去往寒山住所的途中迷失了路徑,讓擇居寒山具有了迷惘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的象征意義。“*山中何太冷”中敘述者仍不適應寒山孤寂,可能有過短暫逃離,接著下一首“驅馬度荒城”描述了俗世中比孤寂更難接受的精神死寂與荒涼,展現了敘述者最終安身寒山的內心掙扎。“*人問寒山道”與第24首相呼應,可以說處于組詩結構最關鍵的位置。該首詩中敘述者試圖以自己的寒山精神體驗影響世人,將譯者為現當代美國人翻譯寒山詩的初衷道出。這種以詩渡人的努力在“時人見寒山”的神來之句“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中讓組詩達到了余味悠長的高潮。“*粵自居寒山”將山居修禪的自在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說是安身寒山后隱居生活的總述,適合做階段一與階段二間的過渡。“*出身三十年”是真正超越凡俗的階段三的開篇,總結了追尋意義卻無果的前半生,而在其后篇目中道出這種精神探尋已有所得。斯奈德用順序微調創(chuàng)造了敘述有型、清晰的效果,使譯語讀者跟隨敘述線索并最終有所思悟。
斯奈德的24首寒山英譯組詩在不失忠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讓譯者的思想與獨具匠心的安排得以積極地影響讀者。斯奈德選譯了24首與其思想體系及旨趣相符的寒山詩,并通過順序微調清晰明了地將信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傳遞給讀者,實現了譯者再創(chuàng)作與作者原創(chuàng)的和諧交融。24首寒山詩英譯的作者既是寒山,又是斯奈德,作者與譯者可謂魂夢相通。斯奈德借寒山詩抒發(fā)胸臆,寒山詩則借其譯筆在一千年后的大洋彼岸重獲生命。斯奈德英譯的寒山詩屬于比較忠實的詩歌翻譯,但譯者的結構性再創(chuàng)作仍然不容忽視地起到了積極作用,可說是成功譯者再創(chuàng)作的經典案例。
① 胡安江:《寒山詩:文本旅行與經典建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頁。
② 趙毅衡:《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頁。
③ 鐘玲:《史耐德與中國文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頁。
參考文獻:
[1] 項楚. 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 北京: 中華書局,2000.
作 者:吳濤, 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講師,研
究方向:翻譯理論、文學翻譯、典籍英譯。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