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古代詩歌中的重要審美對象。本文試從壯麗多姿的景、深沉悠長的情、豪邁激昂的志、簡約深遠的理四個角度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詠水詩篇進行梳理賞析,旨在讓我們進一步理解詠水詩作想象的新奇、意象的豐富、風格的多樣,感受其獨特而不盡的魅力。
關鍵詞:古代 詠水詩 江河 湖泊 瀑布 海潮 亡國 失意 纏綿 情誼 理趣
水是古代詩歌中的審美對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許多與水相關的詩句。如“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
不過,此時的“水”在詩中尚處于陪襯的地位,并不是詩人審美的主體和描寫的主要對象。我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水詩,當屬三國時曹操的《觀滄海》,而到了南北朝時,山水詩已成為獨立的詩派出現于詩壇,此后詠水詩篇層出不窮,風格多樣,精彩紛呈,組成了古代詩歌史上一幅絢麗奪目的畫卷。
一、景:壯麗多姿
歷代詩人詠水,題材多為江河湖泊、瀑泉塘池。六朝、唐宋時期,詩人的筆觸或集中于長江、黃河、洞庭湖、富春江,或傾心于廬山瀑、西湖水、錢塘湖,或旁及一些無名的溪流、山澗;晚清時期,不少詩人出國求學,眼界大開,詠海詩篇激增。詩人用細膩的觀察、大膽的想象、精妙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壯麗多姿的水景圖。
1.江河。中國幅員遼闊,江河縱橫,描繪江河的詩句自然是數不勝數。其中,謝 《晚登三山還望京巴》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可謂是詠水的千古名句。詩人把滾滾流淌的江水喻作一匹質地輕軟、光澤柔和的白綢,既表現出江南春水獨有的靈秀之氣,又化動為靜,渲染出日暮黃昏時的寧靜、和諧。“練”之喻,影響深遠,李白曾贊道:“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有“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之句,清王士 《江上看晚霞》中亦有“余霞散綺澄江練,滿眼青山小謝詩”之譽。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則是一幅寫意山水畫。詩人極目遠眺,天地的盡頭,浩蕩的江水滾滾奔流,空闊的蒼穹下,遠處的山色朦朦朧朧,若有若無。此聯出句氣勢雄偉,對句淡墨寫意,虛實相間,動靜相襯,意境優美,王世貞贊曰:“是詩家極俊語,卻入畫三味。”而品讀下面這些詩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吳融《富春》)……我們又似乎在暢游漓江、富春江,感受江水的那份無與倫比的“清”。至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則讓我們感受到大江東去的不可阻擋的氣勢;而蘇軾的“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借助七個精妙的比喻,傳神地描繪出泗水百步洪之“險”,讀來讓人心驚膽戰。
2.湖泊。談及湖泊,首推“八百里洞庭”,歷代文人騷客不知留下多少吟詠洞庭的詩篇。“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稱得上是描繪洞庭湖的千古絕唱。在孟浩然筆下,洞庭湖似乎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內力,上可籠天,下可動地,“空闊無際,氣象雄張,曠然如在目前。”而杜甫用“坼”吳楚、“浮”乾坤來描繪洞庭湖水之浩渺,出語驚人,“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前者雄壯激烈,后者悲涼深沉,各有千秋。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比喻精當,“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秋月之下的洞庭山水儼然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繪出了洞庭湖清淡素雅的別樣美。歷代吟詠西湖的詩篇亦很多,最負盛名的是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之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正是西子之喻,將西湖的天然神韻之美描繪至極致。此外,范仲淹筆下的太湖:“有浪仰高山,無風還練靜。秋宵誰與共,月華三萬頃。”王勃筆下的鄱陽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不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奇美無比的水之畫。
3.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筆下的瀑布是神奇的,空靈的,它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震耳的聲響,也沒有細致入微的流動過程,僅用一個“掛”字,將它高懸在被紫色云霧纏繞的香爐峰頂,并將浩瀚無際的偌大銀河帶入瀑布,想象新奇,大筆寫意,盡顯瀑布之神韻。而他在另一首《望廬山瀑布》中寫道:“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 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則又似一幅工筆圖畫,從水勢、顏色、霧珠等方面描繪出了瀑布的雄奇。此外,施肩吾的《瀑布》:“豁開青冥顛,寫出萬丈泉。如裁一條素,白日懸秋天。”將瀑布喻為一條懸掛在藍天、青山、紅日之間的白綢,色彩明麗,富有飄逸清靈之美。陳沂的《瀑布泉》:“云間瀑布三千尺,天外回峰十二重。滿耳怒雷飛雨急,轉頭紅日在青松。”通過怒雷急雨與青松紅日的對比,創設出搖曳多姿的意境,讀來別有韻味。
4.海潮。唐以前,以海為題材的作品并不多見,而描繪海潮尤其是錢塘潮的詩作則很多。“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陳師道《十七日觀潮》)天落江底,日沉浪中,寫出了江潮搖動青天、吞吐日月的氣魄,場面壯闊,想象新奇,富有浪漫色彩。此外,如“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海潮作》)“鮮飆出海魚龍氣,晴雪噴山雷鼓聲。”(朱慶馀《觀濤》)“萬馬突圍天鼓碎,六鰲翻背雪山傾。遠朝魏闕心猶在,直上嚴灘勢始平。”(仇遠《錢塘觀潮》)“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施閏章《錢塘觀潮》)比喻生動傳神,描繪出海潮的巨大聲勢,讀來撼人心魄。
二、情:深沉悠長
水是溫柔的、清純的,水是深沉的、悠長的。水的波光瀲滟,水的浪花飛揚,讓詩人遐思不已,吟誦出一曲曲美妙動聽、感人肺腑的詩篇;水的默默東流,水的綿綿無絕,又讓詩人感傷不已,諳寫出一首首催人淚下、感人心腸的悲歌。無論是亡國喪家的哀痛、政治失意的憂嘆還是刻骨相思的愛情、真摯深厚的友情,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1.亡國之痛。當哀怨、愁苦襲上心頭時,詩人很自然地想到水,常以水喻愁、借水感嘆。最著名的當屬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作為亡國之君,李煜以淚洗面,追懷往事,痛不欲生!滿腔恨血,噴薄而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的悲愁就像一江的春水一瀉千里、無窮無盡。這是亡國之君特有的悲和愁,是懷念故國之情和哀嘆亡國之痛的情懷,是杜鵑啼血般的絕唱。撕心裂肺、悔恨不已、絕望悲憤的情感,令人不堪卒讀。
2.失意之愁。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一座好端端的、被千古詩人贊譽的君山,為什么要 卻呢?原來,當時李白大赦而歸,深感一生蹭蹬失意,懷才不遇,數十年積憤涌上心頭,不吐不快。看到君山兀立湖中,使湘水不能平鋪直流,遂將水境視作心境,鏟去君山,以吐胸中萬千愁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綿綿不斷的流水,排遣不盡的愁緒,這正是胸懷大志,卻又報國無門的失意之愁的最真實的寫照。
3.纏綿之戀。自古戀情多纏綿,這纖柔悠長的水自然成了哀怨纏綿的最好載體。“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是無情的,它將戀人阻隔在水的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讓人茫然而惆悵;水又是有情的,正是那縹緲朦朧的水域映襯了伊人的無比美麗,無比動人,給人以無限浪漫美好的遐想。如果說這里的水還是戀情的陪襯,那么宋人李之儀《卜算子》筆下的水,則是纏綿悱惻的戀情寫照。“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一對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飲一江水,江水于他們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在這里,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與情人不得相見的怨恨,江水無盡無休,則思戀之情無窮無已。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 洲。”悠悠流水映著無語斜陽,不正是眺望歸舟的思婦那寂寞哀怨的戀愁嗎?還有如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姜夔的《鷓鴣天》:“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人們常說“柔情似水”,這綿柔的水不知牽動著多少哀怨情愁。
4.深厚之誼。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一首用潭水表達友情的詩。潭水再深,不及友情深,潭水成了深厚情誼的見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友人所乘之舟已消失在碧空的盡頭,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卻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可見,這東流的長江之水,流著的不僅僅是離別情愁,流著的也是深厚的情誼。杜甫《所思》:“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 堆。”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荊州友人,想要問聲平安,卻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門前錦水輾轉匯入長江,流經三峽,就可以到達荊州。詩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淚水滴入錦水,就可以隨水東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這里,萬里長江正是詩人傳達情誼的媒介。“欲知別后思今夕,漢水東流是寸心”(錢起《秋夜送趙列歸襄陽》),“白云西上催歸念,潁水東流是別心”(劉長卿《潁川留別司倉李萬》),這里的江水已不僅為詩人提供傳情的媒介,簡直成為詩人情感的化身了。
三、志:豪邁激昂
“詩言志,歌詠言”,雖說人們對“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時期的“志”有著不同的內容,但面對翻滾起伏、浩蕩不息的水,激情飽滿、胸懷大志的詩人總能發出時代的最強音,向人們昭示催人奮進的陽剛之美。雖然,以水言志的詩篇數量并不多,但卻有著巨大的震撼力。我們最為熟悉的是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人北征烏桓,大勝而歸。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此刻詩人的心中涌動著平定北方、統一中國的偉大志向。他將豪情壯志融入到這波瀾壯闊的大海中,描繪出大海洶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草木繁茂的景象,日月星辰運行其中,天下萬象包容其里。這既是海,具有吞吐宇宙的氣概,更是詩人主觀上一種無所不在、無所不容的大一統的境界,一種理想的寄托,這樣的海是不朽的!“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瀑布聯名》)這首詩是唐宣宗與李忱落難廬山時,與香嚴閑禪師共同完成的。兩人看似觀瀑,實為托物明志。禪師極言瀑水來之不易,暗寓“天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之意,激勵身處逆境的李忱振作精神,激流勇進。而李忱極力贊頌瀑水以排山倒海之勢,沖越小溪淺澗,直奔大海的雄心壯志,暗寓自己不甘落寞,終歸要實現政治抱負的情懷。這是一條富有靈性的瀑布,塑造的是形象,表達的是情懷;寫的是水,言的是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曉色千檣發,危濤萬馬奔。豈知此澎湃,中有子胥魂。”(刑 《錢塘潮》)詩人用筆洗練、傳神,以白帆如云、萬馬奔騰為喻,寫出了錢塘潮不可阻擋、向外迸發的動感和氣勢。為何錢塘潮如此氣勢不凡呢?原因是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濫殺,冤魂直入錢塘江潮,怒氣沖天,遂掀起連天巨濤。這里,錢塘潮實非一般的潮,而是有生命的潮,憤怒的潮。事實上,這也正是詩人剛正不阿的人格志趣的寫照。
四、理:簡約深遠
有些詠水詩篇,語言簡約,蘊含深遠,細加品味,理趣盎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塘水清澈、明凈,如同打開一面明亮的鏡子,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水天一色,令人陶醉。為何塘水會“清如許”呢?因為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新陳代謝,保持了塘水的生機與活力。從這一特定的塘水形象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基本道理:任何事物要避免僵化和停滯,就必須不斷更新,補充新鮮活力。正如歌德所言:“生活之樹常青,而思想理論總是蒼白的。”其另一首亦寫得十分精妙:“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一夜大雨,春水暴漲,原本擱淺的巨型大船,曾經枉費多少人力也推移不動,如今卻在江中輕快地航行,如同漂浮一根羽毛。究其原因,可知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應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缺少條件,強力而為,或事倍功半,或一事無成;具備了客觀條件,則水到渠成,事半功倍。這兩首詩未發一句議論,未說一句道理,而是用瀟灑、輕靈的筆觸勾畫出兩幅水墨畫卷,寓理于景,充滿理趣。清朝龔鼎孳的《曉發萬安口號》也是理趣盎然:“急流噴沫斗雷霆,險過江平響亦停。任說波濤千萬迭,能移孤嶂插天青?”贛江上游水急浪猛,沖擊堤岸,飛沫四濺,發出巨雷般的轟響。小船歷經險阻,行至下游平緩開闊處,雖然此刻風平浪靜,濤聲全無,可詩人心神尚未安定。驚回首,卻發現:任憑波濤洶涌,卷起無邊巨潮,但它永遠移動不了沿岸一座座直插云霄的山峰。人生不正如此,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急流險灘、驚濤駭浪,只有勇者、強者和意志堅定者,才能像青山那樣巍然屹立,不被壓垮、碾碎。此外,羅鄴的《流水》:“人間莫謾惜花落,花落明年依舊開。卻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無回。”詩中以流水之“去無回”與花落之“依舊開”相對,揭示人生世事的易逝不回,委婉地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熱愛生命,言近旨遠。而蘇軾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出語豪邁,催人奮進。溪水尚能西流,為何要感嘆人生遲暮呢?把握眼前大好時光,定能有所作為,這正是“生命不息,奮斗不已”最生動形象的詮釋。
“千古流水千古詩”,在古典詩詞中,水是豐富多彩、意象萬千的。它是風景,它是情愁,它是抱負,它是哲理,它更是華夏千年的文化,向人們展現著其獨特而不盡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趙夢禪.古典詩詞風物風情系列——水[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
[2] 吳小如,王運熙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3] 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作 者:陳李榮,本科,江蘇省如東縣袁莊中學語文教師。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