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玉器是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山文化玉器以精美著稱于世,并不間斷地發展了幾千年,其獨特的工藝,超時代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讓人嘆為觀止。“和”的濫觴可以追溯到中國文明發生形成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從紅山玉器的審美中發現,其形式、功能、文化等方面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思想中和諧美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紅山玉文化 玉器審美 和諧美
“和諧”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者認為玉文化之源來自華夏禮儀及中華儒學。玉器造型的發展、變化與當時社會的歷史步伐、文明發展的狀況基本對應,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玉器以其出土的規模、豐富的種類、獨特的造型結構、精巧的裝飾給受眾強烈的美感,因而綜合體現出紅山玉器的“和諧”美學特征。
一、紅山文化中玉器形式上的和諧美
1. 外在造型結構的和諧統一
從材料的來源角度觀之,得天獨厚的自然背景與穩定的玉料來源是玉器生產及玉文化發展的先決條件。由于玉料來源相對穩定而持續,紅山玉器玉質統一、表面磨切勻整、形式與主題明確,玉器體現出岫巖玉玉料特征的優美、柔和風格,從而達到和諧美的效果。
從玉器造型的角度觀之,首先體現了“虛實相生”的原則。例如勾云形玉佩,線形淺雕的細膩之實,與鏤空齒眼的空靈之虛完美結合,相輔相成,達到了一種完整的立體雕像所沒有的空靈意境。一件玉器往往是幾種雕刻手法并存,鏤空雕刻雖然破壞了玉料的完整性,但卻增加了玉器的通透性,達到了“虛實相生”的和諧效果。其次,體現了“寓多元為一體”的原則。例如,玉豬龍與獸形器中能夠分解出多種動物形象,正如龍形是一種合成的動物造型。這些造型設計將豐富的形象納入到一個整體中去,是紅山先民頭腦中在自發的審美意識驅動下的設計理念,這也正是“和諧”、“多樣化統一”的美學原則在玉器造型中的完美體現。
從玉器紋飾的角度觀之,體現了具象與抽象相結合的原則。一種是具象圖騰崇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豬龍、玉蟬等;另一種就是抽象藝術形態玉器,如玉龍、玉鳳等。然而很多玉器紋飾都經歷了從具象到抽象的歷程,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漸漸超越具象形似的追求,而追求抽象神似中所蘊涵的神格意味,從而更能體現出玉器的和諧美與神韻。
2. 內在創造表現的和諧統一
紅山文化中玉器的創作過程,是一種不斷思考和發現美的藝術過程,其中無不反映著紅山先民對生活、對藝術、對自然等諸要素的追求。在追尋美的同時,尋求一種規律與和諧的統一,通過對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創作出各種代表性造型的玉器,來實現工藝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3. 藝術風格上的和諧統一
紅山玉器的藝術風格以體現自然奔放的生命力為主,而玉質及其工藝又使得玉器中不乏優美柔和的特征,從而表現出以熱情、奔放為主導兼有優美柔和的特點,兩者相輔相成。例如,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豬龍和獸形玉所彰顯出來的具有奔放氣度的藝術風格,溫潤的玉料質地配合著熱情豪放的工藝表現,尤其以內在韻味為基調,達到和諧之美。
紅山玉器外在造型結構、內在造型表現和藝術風格互相促進、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紅山玉器形式上的“和諧”美學特征。
二、紅山文化中玉器功能上的和諧美
紅山文化中玉器具有物質與精神雙重美學性格,下面我們分析其雙重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和諧美”美學特征。
1. 物質性功能表現
玉的質感除了硬度外,有著與水太多相似的特性,如透明、溫潤、清涼、純潔等。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第一需要物,萬物有靈的原始社會,水應是最先被賦予靈性的自然崇拜物。美玉是不易得到的稀有之物,物以稀為貴;它又具備水一般的靈性,加上玉本身的剛性,可謂是山石之精配水之靈;加上永不腐爛的特性,被賦予的神性成為紅山先民普遍的信仰理念,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生命與信仰的永恒,紅山玉器正是表達這種觀念的物證。
2. 精神性功能表現
首先是圖騰崇拜的精神訴求。世界上任何一種原始文明的圖騰崇拜都是先民們懷著一種原始的敬畏和崇敬的心理開始的,紅山文化中的圖騰崇拜也不例外。他們崇拜自然界中的動物,并且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創造出龍、鳳等形象,紅山文化中最早發現的一些玉器如玉豬龍、玉龜、玉 、玉鳳、玉蟬等,都是為紅山文化族群而制作的圖騰。
其次是原始美感的精神訴求。從考古發現的材料看,最早發現的玉器就是玉制裝飾品。七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原始美感的驅使下,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磨制成簡單的飾品,佩掛在身上來打扮自己,裝飾品也就隨之出現了。例如,紅山出土的玉 就是先民裝飾之物,用來做耳飾、發簪或者帽飾。由于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由最初只是制作一些小型器物,到后來出現了一些較為粗糙的玉制工具,在此基礎上,最后才出現大型的禮器。由此可見,裝飾品在中國古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后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精神訴求。到紅山文化中后期,玉器的裝飾功能明顯淡化,作為神器和法器使用的特殊功能顯著增強。一般來說,用以祭神的玉器稱之為禮器,而用以通神或降神的玉器則稱之為神器或法器。玉禮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動。玉法器經常出現在宗教祭祀或巫術等活動中。作為通靈神物,它所蘊涵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正是現代人類解決人與自然的危機以及信仰危機等社會問題的法寶。
紅山玉器物質性功能與精神性功能融合統一,只有將物質與精神相融合、玉質的特性和人類精神訴求
相融合,才是真正的紅山玉器文化的審美核心所在。
3. 紅山文化中玉器文化上的和諧美
正所謂形式之美來源于內容之善。玉器的形式“和諧美”以及雙重功能的和諧體現,都來源于深厚的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內涵相當豐富,無論是墓葬結構、埋葬習俗,還是彩陶、玉器,都獨具特色。它既反映出與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緊密聯系,又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人們只有基于紅山文化的背景,才能真正讀懂紅山玉器——這種集天地人神之和、階層之和以及多元一體之和的物質載體。
紅山文化中玉器“真善美”的統一與“和諧”美學品格是相互呼應的,“和諧”是玉器在形式、功能、文化各方面體現的統一,而它的“真善美”是人們認識活動、意志活動和審美活動三者的融合,只有從玉器造型和結構的形式美上升到內在精神和文化的“和諧美”,才能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和升華。可以說,紅山玉器的真善美融合與和諧發展,是玉器美學的高級境界。
總之,在紅山文化中“得天地之精”的玉從一開始便作為精神文化的載體受到人們的珍愛,并在長期的自身價值上升過程中,不斷被賦予美學、宗教等愈來愈豐富的內涵。隨著其內涵的日益豐富,玉器的和諧美也得以凸顯,并在中國玉器審美藝術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水汀,趙文彬,周漢民.淺談中國玉文化與儒家思想[J].火山地質與礦產,1997(2).
[2] 郭大順.紅山文化的“唯玉為葬”與遼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認識[J].文物,1997(8).
[3] 鮑鳳林.紅山文化玉器與傳統中國畫[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4(2).
[4] 張星德.紅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 郭泮溪,巾國史前玉器和諧功能初探[J].東方論壇,2009(2).
作 者:張雨,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及景觀設計;張文明,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胡維平,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