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暖融融的春日里,望著林花謝了春紅,不禁感嘆又到了一年芳菲盡之時,不由得吟出那膾炙人口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我非常喜愛許地山先生洗練而細膩的文字和他筆下血肉豐滿的女性人物。他的那篇《落花生》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記憶,一家人在月色下其樂融融的談話,此情此景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腦海中。當然許先生還有多篇佳作,如《綴網勞蛛》《商人婦》等,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則是《春桃》。
“她換了一條藍布褲。上身是白的,臉上雖沒脂粉,卻呈露著天然的秀麗。”文中多次描寫了春桃清新脫俗的美貌,雖然她只是底層的勞動婦女,靠撿爛紙來謀生活,但是她生來愛干凈,“無論冬夏,每天回家,總得凈身洗臉”,她仿若一朵清麗的芙蓉花,出淤泥而不染,在烈日冷風里依舊傲然盛開。正如逄增玉在近期的文章中所說:“春桃是立足于塵世泥土之上,充滿人間氣息和佛道色彩的‘北方民間女神’。”
春桃在新婚之夜與丈夫失散,只身在北京漂泊,寧可干最臟最累的活也不愿意侍候別人,遇見已經殘疾的前夫李茂能夠對其不離不棄,最后想出和劉向高、李茂三人開公司的主意。她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不愿意任他人擺布,她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誰的媳婦都不是。”雖然身處亂世,卻不向命運低頭,她是一位有著獨立人格和強大精神世界的女性。在這點上,似乎和《飄》中的女主人公斯嘉麗有相似之處,她們都不愿意屈服于命運,要用自己的雙手守護住精神的家園,有著堅定的信念——“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然而春桃并不是完全積極入世的,她也有迷茫和猶疑的時候,在向高出走后,她好像是揚帆的航船兀然失去了方向,許地山在描寫春桃在向高走后內心苦悶時寫道:“中國女人好像只理會生活,而不理會愛情,生活的發展是她所注意的,愛情的發展只在盲悶的心境中沸動而已。自然,愛只是感覺,而生活是實質的。”春桃把愛情看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應當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女性對待愛情應有的態度,魯迅先生在《傷逝》中借助涓生這個人物表達了對愛情的看法:“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不能夠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
人格獨立、不落凡塵的春桃,是中國文學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的一個人物形象。“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她不爭春,只是安靜地綻放,留下了最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