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沒有碰到過什么好事的話……就努力活下去,試著去求證這世界到底有沒有幸福。”我想用這句話來詮釋這篇《祖母綠》再合適不過了。這篇小說我讀過四遍,幾乎每一遍讀都會有不同感受:從第一遍讀深深地被小說中“愛得太多,又太竭盡全力”的女主人公曾令兒而感動到落淚,到第四次平靜地逐句推敲幾個主人公的性格,發現這篇作品中不僅有讓我深深為之著迷的地方,也有我不能理解和贊同的一些細節。
這篇小說中,作者為我們刻畫了一個由“小愛”走向“大愛”的、無私奉獻的知識女性曾令兒。
從正面來講,作者借用誕生石——稀有的“祖母綠”“無限思愛”的含義賦予了曾令兒充分的自信和堅強以及和一切不公抗爭的精神,讓她憑借著這些精神,一直給予愛的人、孩子“傾心的,不計回報的奉獻”,最終邁向了“要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的目標,這是讓女主人公將對愛的人和孩子的“小愛”上升到對社會的“大愛”的人生境界。
不僅如此,“海”也是這篇小說中不斷出現的意象。似乎女主人公曾令兒就是海的化身:海“將昨夜的暴雨拋進海里的濁物,一口一口地吐出。那些樹枝、木板、空酒瓶子……重又回到海灘上、陸地上來”。而曾令兒則將曾經被不公的命運拋進她生命中的磨難,一個一個地吐出。那些因為替左葳寫大字報被冤枉、被批斗,因為肚子里的孩子被侮辱的磨難……統統消失在過去的時光,一切苦盡甘來。終于,“海越走越遠了,越來越干凈了。碧澄澄地、清澈澈地在朝陽下閃著寧靜的光輝。”而曾令兒也越走越遠了,是在思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內心澄澈地由“小我”走向“大我”的又一高度。
從側面和反面來講,作者不止一次借用另外兩位主人公的口說出曾令兒的慷慨和單純,同時通過另外兩位主人公的自私、偽善來烘托曾令兒的美好。男主人公左葳,不僅沒有對曾令兒母子盡過哪怕一點義務,就連自己的家庭,他對于妻子盧北河也只是形式上的丈夫。從前向曾令兒索取愛情,面臨危難便將曾令兒拋出,曾令兒便像“一株被暴雨狂風肆意揉搓的小草,卻拼出全力用她幾片柔嫩的細莖,為他遮風擋雨”。我想,如果當時,左葳的眉眼中隱約有一丁點兒留戀與不舍,那么后來曾令兒也不會恣睢地走向那樣一條辛苦的歧路。婚后的左葳又不斷向盧北河索取實惠,“他們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左葳到現在也不完全知道盧北河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只知道,對她的話應該言聽計從。因為從效果上看,她的意見無一不比他的高明,而且使他受益匪淺。”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的階段都要依靠女人的扶持、安排甚至用犧牲來保全、提升自己。而小說另一個女主人公盧北河,也就是左葳的妻子,“在待人接物方面,一直保持著一定距離的原則”,頭腦里滿是政治、偽善、謹小慎微。看上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又何嘗沒有借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去背地里傷害過真誠的曾令兒。
另外,小說在兩位女主人公對待孩子的言語和行為的對比上同樣很好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盧北河每天想到的只是“兒子什么時候才能成人,頂天立地地替她撐起這個家”,“兒子在政治上很展不開,到現在連團員都不是,入團申請書都沒寫過。”“他自己不肯入團倒也罷了。別人會怎么想呢?比方研究所里的同志。他們會不會說,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好,還算什么黨委副書記和副所長呢?”她“永遠像帶著一副假面,就連睡覺的時候,也不肯脫掉”,整天在乎的只是外人對她教育成果的看法,她替兒子想前途卻“又不好把這些關系大明大擺地對他說個清楚”,因為那樣會失去孩子對她的尊敬;而曾令兒卻犧牲了很多時間陪自己的兒子,用了大部分時間來演算題目,期待有一天能為社會做更多貢獻。在陶陶的病床前,左葳母親的曾令兒只對他說:“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頂好的辦法是誰也不靠,而是靠自己。”最令我感動的是陶陶寫的那篇題目叫做《我的爸爸》的作文,運用陶陶和曾令兒話語對比的方式,雖然都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但是卻流露出母親與兒子之間無雜質的、純純的愛。有陶陶的日子,雖然生活得很苦,但曾令兒一點也不覺得,因為生活是有目標的,未來是清晰的,因為總有個兒子在身邊,漫長的人生,有兒子分擔,于是并不覺得艱難。
然而這篇文章中也有我覺得矛盾和不贊同的地方。在小說的第一部分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盧北河知道,也有人議論他們夫婦不夠般配,又奇怪著他們生活得那么協調——至少在外人眼里看來如此……盡管左葳裝出一副如癡如狂的鐘情樣子,她也姑且裝出一副為他的情愛所動的樣子。就這樣,他們演了幾十年的戲。”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婚姻并不幸福,不過是維持表面上的溫馨平靜而已。而后面的篇幅又說道:“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盧北河就看出左葳不行,可沒想到他是這樣地不行。她不后悔,因為她愛左葳。”是甘愿就不怕難,不甘愿才放聲呼喊,既然盧北河是愛左葳的,前面又為什么要“裝”出一副為情所動的樣子,這是我覺得前后矛盾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個我不太贊同的寫法,就是對女主人公曾令兒的塑造太過理想。她對左葳的愛是無私的,準備時刻為左葳犧牲,在曾令兒看來,愛情“只能是一種傾心的、不計回報的奉獻”,不能有絲毫為自己。作者不斷向我們展示曾令兒一再為自己愛的人犧牲了一切之后換來的只是愛人的薄情,之后又遭到社會上種種非人的待遇,等等,而對于這些,作為曾令兒本人非但不計較,反而毫無怨言地去原諒、去愛一切,就連在海邊碰到釣魚的老者沒能釣上魚來時,她也別過頭去,因為“她不忍心眼看別人的失敗”。其實,人性之復雜不是好壞二字可以囊括的,愛情亦如是。那些小心眼、嫉妒以及懷疑、算計同樣也是人性和愛情中的一部分,如果刻意回避便讓人覺得人物被架空了。而作者所刻畫的曾令兒這個人物就是具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自我凈化能力的人,這樣的人物讓我覺得缺乏生活氣息和真實感,可以說是一種刻意地營造。
除此之外,我認為張潔這種將全文分為三個部分,運用時空交錯的手法概括這三個主人公兩地的生活片段,其間穿插的一些意識流的手法,對于人物復雜的心路歷程展現得很充分。
一切都與許多年前看似一樣,但,到底和當初不同。女主人公“已明白,令她心潮激蕩不已和無窮眷戀的已非左葳,而是她度過如許美好年華的大地,以及她慷慨獻出自己所有的,那顆無愧的心”。的確,時過境遷,再也無法感知當初的心境,甚至連愛戀或感動的原因也會忘記。“時間可以醫治一切創傷,而留下的,是那最結實的東西。”還記得開篇那道關于幸福的求證題么,原來這道題是要用反證法才能解開。假設幸福存在,相信幸福存在,才能感知到幸福的存在。如果我們擁有幸福卻毫無覺察,那么幸福就不存在;但如果我們能夠心懷感激地面對一切不幸福,那么,又會是另一種幸福,無限思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