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云計算繼續爆發,落地應用不斷涌現,變革力量逐步凸顯。
我們可以看到,從今年起云計算領域成功案例逐漸豐富,用戶了解和認可程度不斷提高,產學研各界對云計算由質疑轉為迎勢而上,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介入云計算市場,大量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涌現,許多用戶主動考慮將自身業務融入云。
根據科技部公布的首個部級云計算規劃《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5年),國內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元到1萬億元。不過,中國目前的云計算市場規模還較小,存在巨大增長空間。
而這個“巨大增長空間”背后,則是相對落后的應用現狀。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在35億人民幣左右,但卻以70%的速度在增長。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公有云計算市場只占到全球市場的1.9%,僅相當于亞馬遜一家AWS云服務營業額的30%。
不過,從政策、環境、技術、企業參與和應用落地等多層面看,2012年中國云計算市場正蓬勃發展。
政策與環境:政府加大支持,行業逐步認可
云計算作為一種變革IT的技術與模式,正在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家多個區域積極探索云計算在城市管理、電子政務、園區服務以及醫療衛生、互聯網、教育、金融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從我國云計算發展態勢來看,政府部門的推動與示范效應正在發揮效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對云計算的發展,把云計算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這5個云計算試點城市已經在兩年前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其他多個省市也發布了地方云計算戰略規劃,成立了地方云計算聯盟,并組織當地重點企業聯合進行云計算服務、政策等方面的探索。
具體來看,在政策層面,2012年3月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云計算被作為附錄給出了一個政府官方的解釋,表達了政府對云計算產業的重視。據了解,工信部正在加緊編制云計算指導意見,進行IDC建設規劃,加強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并在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措施。同時,工信部近兩年來一直在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力圖通過試點示范解決當前云計算發展中存在的“過熱”以及盲目投資問題。據悉,截至目前,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共推出了16個試點項目。
技術層面,在政府的積極推進和部署下,我國已在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高端容錯計算機、網絡計算平臺軟件技術、PB(Petabyte )級海量存儲系統與數據處理技術等方面積累了一批技術成果,并培養了大批創新人才。
市場層面,中國企業在云計算領域的業務轉型和推廣不遺余力。大型互聯網企業開發了云主機、云存儲、開放數據庫等基礎信息資源服務等,取得了較好效果;電信和IT設備制造商在云計算專用服務器、存儲設備、企業私有云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上具備了一定實力,專用服務器產品已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電信運營商也依托網絡和數據中心優勢開始布局云計算中心;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企業依托自己的數據中心,開始提供彈性計算、存儲與網絡資源等服務;此外,軟件廠商逐漸轉向云計算領域。
可以看到,政策的支持和行業的認可,正是云計算在2012年正式開花落地的基礎,也是中國云計算發展壯大的保障。
市場與格局:IT巨頭涌入,中國企業奮發
不可否認,中國在云計算領域擁有潛力巨大的增量市場。
經過十幾年來的信息化轉型和建設,中國政府部門、行業都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信息化基礎,數據中心建設幾成標配,IT服務部門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并正在由數據向服務的轉型。在國家數據大集中、電子政務升級等政策下,各個行業機構迫切需要轉化職能,對外輸出服務,以不斷提升服務能力。云計算作為IT變革技術,則可以將這些業務數據的巨大潛在價值釋放出來,并實現綠色、節能、高效轉變。
面對中國發展潛力如此巨大的云計算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紛爭不止的IT巨頭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軍中國云計算市場,謀求在中國這個新興市場上占得先機。
在公有云服務上,微軟動作最快。2012年11月1日,微軟和上海市政府及世紀互聯簽署協議,將在中國合作運營Windows Azure平臺和Office 365服務,實現微軟企業級云服務的正式落地。為此,微軟成為第一個將公有云平臺帶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這也是國外企業首次在中國獲得公有云運營資質,被國內業界人士解讀為“狼來了”的信號。
IBM也是對這個市場覬覦已久的廠商。憑借在IT服務領域多年的經營和積累,IBM積累的大量的服務經驗和服務模式,在其硬件平臺上搭建數據中心的行業用戶數不勝數,為其推行IT服務升級計劃鋪平了道路。過去幾年里,IBM一直在智慧地球概念下爭奪“數字城市”訂單,并先后在江蘇無錫、山東東營、四川成都、內蒙古赤峰市等地建立了眾多云計算數據中心。近日,IBM宣布將成立大中華區云計算事業部,強化中國市場布局。這是IBM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個專業云計算業務部門。
惠普也不甘落后。惠普云計算的特點在于其覆蓋了完整的產業鏈,涵蓋了從PC、瘦客戶機、打印機到工作站、服務器、大型機再到存儲、網絡等全線產品。惠普認為,混合交付是云計算的未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融合云”概念,試圖通過貫通傳統的IT基礎設施,實現私有云、公有云還有托管云的融合。為了保障這些服務,惠普在中國有來自不同業務部門的團隊成員構建的虛擬的云服務部門,通過咨詢和研討的方式來推進云計算業務,并在近期宣布將投資20億美元擴大云計算基地建設。
此外,戴爾也表示將在中國建設2個大型解決方案中心,新建一個云計算數據中心。此前,戴爾成都基地已破土動工;英特爾也在去年推出了云戰略,并聯合阿里巴巴、百度、中石油、騰訊等作為合作伙伴;而國際云服務巨頭亞馬遜的中國計劃也在積極部署中,據相關人士透露:“亞馬遜的云服務入華計劃已經敲定,合作方是首都在線,正進入細節談判階段。”
另一方面,近兩年國內云計算相關服務廠商開始發力,從去年開始中國云計算企業開始迅速崛起。百度、阿里、盛大、新浪等互聯網公司,神州數碼、浪潮信息等IT企業,三大運營商、IDC企業等,構成了中國云計算服務的幾大陣營。
大型互聯網企業是目前國內主要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其中盛大、阿里、百度、騰訊、新浪走在前列。業務形式上以IaaS+PaaS形式的開放平臺服務為主,其中IaaS服務相對較為成熟,PaaS服務初具雛形。阿里、盛大和騰訊開發了云主機、云存儲、開放數據庫等基礎IT資源服務,以及網站云、游戲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務。百度、新浪、360等公司則自主推出了PaaS云平臺,并向企業和開發者開放,其中數家企業的PaaS平臺已經吸引了數十萬的開發者入駐,通過分成方式與開發者實現了共贏。
ICT制造商在云計算專用服務器、存儲設備以及企業私有云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上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其中,國內企業研發的云計算服務器產品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力,在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器新增采購中,國產品牌的份額占到了50%以上,同時正在逐步進入國際市場;國內設備制造企業的私有云解決方案已經具備千臺量級物理機和百萬量級虛擬機的管理水平。
軟件廠商則逐漸轉向云計算領域,開始提供SaaS服務,并向PaaS領域擴展。國內SaaS軟件廠商多為中小企業,業務形式多以企業CRM服務為主。領先的國內SaaS軟件廠商簽約用戶數已經過萬。
電信運營商方面,依托網絡和數據中心的優勢,主要通過IaaS服務進入云計算市場。中國電信于2011年8月發布天翼云計算戰略、品牌及解決方案,2012年開始提供云主機、云存儲等IaaS 服務,未來還將提供云化的電子商務領航等SaaS服務和開放的PaaS服務平臺。中國移動自2007年起開始搭建大云(Big Cloud)平臺,包括彈性計算系統,分布式對象存儲系統、彈性塊存儲系統、文件中間件等。今年8月大云2.0版本面世,形成包括IaaS、分析型PaaS、交易型PaaS以及云管理系統在內的四大類十三項產品。
此外,IDC企業依托自己的機房和數據中心,將IaaS作為云服務切入點,目前已能提供彈性計算、存儲與網絡資源等IaaS服務。萬網等少數IDC企業還基于自己的傳統業務,擴展到提供PaaS和SaaS服務,如應用引擎、云郵箱等。
綜合來看,中國云計算市場格局在近兩年將是群雄并起階段,這其中中國勢力不可忽視。
行業與應用:落地正在發生,變革力量凸顯
在2012年云應用領域,三方面的變化不容忽視:“云+端”概念流行,個人云成亮點,行業云變趨勢。
一方面,信息技術正日益成熟,而相應的各種科技產品也都面臨著同質化問題,工業設計力已然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大組成部分。如今的電子產品領域,新產品產生速度已經打到了新的高度,可謂日新月異,幾乎三個月到半年就出一批國際流行的新產品,而在這些產品里,“云服務”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亮點。比如蘋果的iCloud,可以讓各個蘋果設備之間進行自動同步,文件共享,非常方便易用。此外微軟、亞馬遜等云服務巨頭自身也在推出“硬件+軟件+云服務”的產品模式,是這個市場的攪局者。
從這個趨勢看,終端正在因為云計算而逐步發生變化。加強工業設計,推動云端一體化創新,這已經是電子產品領域的共識。
另一方面,而且得益于基礎技術的開源化,云計算技術在全球普及開來,存儲空間成本在不斷降低。亞馬遜S3、Dropbox和Evernote的成功也證明了云存儲的技術已經走向成熟。由于潛在用戶群體數量巨大,使得云計算技術帶來的規模效應更易實現,吸引了國內科技企業和互聯網公司的不斷加入。國內云服務市場的一個鮮明趨勢是,個人云存儲服務成亮點,尤其是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個人云存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國內許多互聯網公司和IT企業都推出了個人云存儲服務,如金山、華為、百度、騰訊、360、新浪等,這些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互聯網公司加入,可以更好的教育和培養用戶習慣,并將互聯網產品中需要存儲的個人信息與云存儲應用綁定,加快了用戶的接收速度。
而從云落地方面,區域模式為主導的行業云實踐成為主要模式之一。行業云就是由行業內或某個區域內起主導作用或者掌握關鍵資源的組織建立和維護,以公開或者半公開的方式,向行業內部或相關組織和公眾提供有償或無償服務的云平臺。由于中國許多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都已初步完成,向云模式的轉化被提上了日程。
與公眾云相比,行業云數據來源及服務提供者的核心競爭力。而行業云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行業內部的核心組織,也有一部分會來自行業內部的其他成員,絕大部分是私有數據,數據是其核心競爭力,因此,數據不可能提供給第三方卻又同時具有對外服務的需求。如未來質檢行業需要對外提供各類商品的信息查詢,但是數據又不可能交給第三方處理,所以質監系統會建立一個質檢行業云,整合整個系統的信息,來對外提供該類服務,類似的行業還有交通、環保、衛星、金融等行業。
挑戰與問題:技術仍存短板 理念尚待革新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發展云計算事業仍面臨一些難題。
我國擁有世界級規模的互聯網和電信運營企業,ICT制造企業也擁有較為雄厚的產品研發、制造基礎。借助云計算的開源化趨勢,我國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云計算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能力。通過對KVM、XEN等開源技術的應用,國內企業已經具備了服務器虛擬化軟件及中間件產品的研發能力,但國內的虛擬化技術基礎更多處于應用層面,由于核心芯片等基礎產品與技術一直以來都依賴英特爾、AMD等國外廠商,對于硬件輔助虛擬化等更進一步的技術創新短時間內尚難實現。
在云計算相關的網絡新技術方面,國內企業也逐漸加入了國際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在IETF、IEEE等國際組織的技術研究中都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由于核心交換芯片等關鍵部件仍主要依賴博通(Broadcom)等國外公司,因此在實現突破性技術創新方面還存在較大困難。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數據中心仍以出租機架為主,因此相關的節能技術比較落后,但一些互聯網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探索數據中心節能的各種最佳實踐技術。據了解,目前我國互聯網企業自主開發的云計算平臺已經可以實現對單集群2000-3000臺服務器節點的管理,并可實現10萬量級任務的并行調度和PB級文件存儲。
而從行業認知層面,一些問題也正在凸顯,出現“泡沫”狀態:由于云計算在用戶中有很高的認知度,大量的傳統互聯網企業為了趕上云計算產業的這一趟班車紛紛提煉自己原有產品的云計算特征并打上云計算標簽。同時,部分企業從商業包裝上將建設數據中心與建設云計算中心完全等同,新瓶裝舊酒,而且打著云計算的理由盲目擴大數據中心的規模。
此外,目前國際和國內云計算標準體系不健全、與云計算安全相關的數據及隱私保護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技術和法規尚不完備、云計算產業鏈和生態環境尚未形成、對傳統行業信息化支撐不足等。這些都是我國云計算發展面臨的眾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