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梅麗爾·斯特里普捧走了她的第三座小金人,成為繼凱瑟琳-赫本的四座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英格麗·褒曼的二主一配后第三位達到此記錄的女演員。她已經成為奧斯卡的代言人,甚至于奧斯卡想要用它造就神話。
梅麗爾·斯特里普生于新澤西州蘇密特,從影四十載,共拍攝46部電影,17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其中14次最佳女主角提名,3次最佳女配角提名),是電影史上獲得該獎提名最多的演員,三度獲得奧斯卡獎-52屆最佳女配角獎和55屆、84屆最佳女主角獎。除此之外,斯特里普于1998年獲得好萊塢星光大道之星的榮譽,并被授予2003年法國凱撒電影榮譽獎以及2004年美國電影協會(AFI)終身成就獎。另外,斯特里普還是獲得美國金球獎提名次數最多的演員,一共獲得26次提名。
40年的電影生涯,一部部精彩作品,演技足已撐起一個世界。然而她本人卻依然如一張白紙,像她的膚色一樣純粹,幾十年如一日,淡妝素服,在公開場合牽著丈夫女兒的手,在俊男美女翻云覆雨,折騰不休的紅地毯上,帶著原來清純現在已經微微慈祥的笑容。在這個商業與藝術聯姻的時代里,藝術上已經登封造極的斯特里普卻從未走進廣告時段。
這無疑是好萊塢的一個另類傳奇,作為明星,她單調得讓人乏味,先是送走了病入膏肓的初戀情人,然后下嫁雕塑家,未成名先成家,30年的平凡婚姻從沒有傳出過人們習以為常的緋聞;作為演員,她卻又輝煌得讓人嫉恨,無數的獎項與贊譽,為后繼者樹起一座難以逾越的“梅麗爾斯特里普屏障”。
今天,我在這里想斯特里普致敬,并非單純源于她在奧斯卡上的叱咤風云,在我看來更值得尊敬的是她披著耀眼的藝術光環卻從未與商業走得太近,沒有把她作為偉大演員的成功轉化成花花綠綠的美元。毋庸置疑,好萊塢所取得的成就本身根植于商業驅動,但他們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了共贏的平衡點,在他們的機制當中,演員的本質還是演員,價值的核心是藝術、是表演,而不是作秀。有人要問,表演和作秀有什么區別嗎?在我看來區別就是表演的目的是探索價值、表達靈魂,而作秀的目的是一個字:錢。
斯特里普的成功應該給我們中國的影視圈提供了榜樣,從她身上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國內同行沒的過渡作秀化,不客氣地說,很多國內演員本質是商人,做演員不過是生意罷了,當我們將藝術與商業拉的太近以至于混淆之后,毫無疑問是無法取得斯特里普之成就的。或者說,只有學會拿捏商業與藝術關系尺度,我們才能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這是目光短淺者做不來的。當然,作秀化也不僅僅存在于演藝界,中國真正的影帝影后都在演藝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