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技術管理,目的就是在確保安全播出的前提下,規范化、標準化安全優質完成電視轉播,筆者通過參與一系列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技術準備工作,就轉播技術管理作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轉播車 轉播技術運行中心 IBC 技術結構 技術準備
面對不斷提升的安全播出要求,實現安全播出是所有電視人的追求,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往往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同時,由于大型體育運動會舉辦時間長、影響面大,對安全播出要求越顯重要。建立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技術管理體系,目的就是在確保安全播出的前提下,規范化、標準化安全優質完成電視轉播任務,如何在多場館及長時間進行現場轉播和多信號轉發,做到安全播出和安全傳輸,需要在籌劃整個運動會轉播過程對每一個轉播環節做好技術體系的統籌,力求做到技術準備充分、技術方案層層落實、實施流程簡單、應急措施和手段完善,運用自如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確保電視轉播安全優質。筆者在廣東電視臺從事技術規范和技術測試工作多年,現就大型體育運動會的技術管理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 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概念
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一般是指:舉辦規模大、影響大、參賽人數眾多,舉行時間比較長的國際性或地區性的體育賽事。比如國際性的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大學生運動會;地區性的亞運會、東亞運動會、中國全運會等。
大型體育運動會的電視轉播工作,主要是:由主播機構向多個廣播電視機構(持權轉播商)同時提供多場地(場館)的公共信號和單邊電視信號。轉播是以每個比賽場館現場制作的電視信號,通過各種傳輸鏈路,把比賽信號送回去國際廣播中心(以下簡稱IBC),在IBC集中統一對各類比賽信號進行處理、調度、收錄,最后統籌分配給各類廣播電視機構進行電視直播。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可由場館單獨實施運作或場館與臺內節目直播共同完成。

二. 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傳輸鏈路
通常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傳輸,調用了廣播電視光纖網、廣播電視干線微波以及點對點微波、移動微波和衛星傳輸;別外,還使用了電信運營商的光纖和微波傳輸視、音頻信號。
三. 大型體育運動會轉播的技術結構
成功完成一個大型體育運動會的電視轉播,其技術結構和技術支撐是確保播出安全的基礎和前提。在我國,大型體育運動會的轉播機構,過去大多數由電視臺組織并承擔,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召開,轉播機構開創了公司化運作的商業模式。無論以何種模式組織轉播,技術準備工作和技術規范管理是必須的。根據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特點,轉播總體分為四大部分:
(1)比賽場館公共信號、單邊信號和評論席語音信號制作;
(2)公共信號、單邊信號和語音信號傳輸;
(3)國際廣播中心(IBC);
(4)臺內演播室直播。
之所以把臺內演播室也納入技術結構當中,是因為臺內演播室直播是整個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鏈路必不可少的環節,雖與總控一樣屬于臺內轉播技術規范的主體之一,但適用于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技術管理的應急處理原則,更是目前多數電視臺采用的直播環節之一。
2001年在廣州舉行的第九屆全國運動會,電視轉播技術結構如圖1所示,比賽場館公共信號制作主要是由電視轉播車和箱載EFP共同完成。對于個別項目,如運動會開閉幕式、馬拉松比賽等還會采用多輛轉播車以級聯方式制作公共信號。在九運會的IBC首次將媒資管理的理念應用在國內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當中,完成對各個比賽場館直播信號的收錄和場記 、素材檢索和下載、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另外,在各個比賽場館內設置了傳輸控制室,接收來自轉電視播車、EFP的公共信號和單邊信號以及評論席的語音信號,通過傳輸分配系統按不同信號格式和需求分別由衛星、光纖、數字微波和模擬微波將信號送回IBC。傳輸控制室同時擔負對場館信號的技術質量監控和監聽,用作主播機構廣東電視臺設在各比賽場館的分控系統。這一分控系統雖未能在后續的國內大型體育運動會中形成規范,但從整體技術形態可以看出,已是日后場館轉播技術運行中心的雛形。
1. 場館技術結構
場館技術結構就是場館轉播綜合區的技術結構, 是包括電視轉播車、輔助工具車、EFP、場館視音頻質量監控系統、傳輸和分配系統等主要制作設備以及大部分主播人員會集的區域。轉播綜合區受到比賽場館、比賽項目、轉播規模等各種因素制約而設定使用位置和使用區域的大小。通常每個場館配備有獨立的轉播綜合區,在場館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多個場館公用一個轉播綜合區或一個場館擁有兩個轉播綜合區。
2010年廣州亞運會電視轉播技術結構與以往在廣東舉行的大型體育運動會有所不同,除了使用電視車和EFP制作公共信號外,還在各個比賽場館增設了轉播技術運行中心,確立轉播技術運行中心在整個運動會電視轉播中的作用和地位。圖2所示是廣州亞運會比賽場館公共信號制作技術結構圖。
電視轉播車和EFP系統作為電視轉播的重要設備系統,是實現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先決條件,其技術結構必須滿足以下功能:
(1)具備攝、錄、編、播制作成片的實時播出能力;
(2)制作手段完備功能齊全,
(3)具備必要的應急措施。

轉播技術運行中心作為國際廣播中心設在各個比賽場館的分控系統,是連接前方電視車或EFP與后方國際廣播中心的橋梁,除了接收來自電視車或EFP提供的PGM-主、備信號和干凈信信號外,還接收單邊信號和各個評論席的評論聲信號以及通話信號;同時還用作對現場公共廣播電視信號的技術監控。轉播技術運行中心運行流程簡圖如圖3所示。部分轉播技術運行中心還根據轉播要求配備獨立的制作設備如電視字幕制作、非編輯機、特種轉播設備和衛星上行車等。
2. 公共信號傳輸技術結構
大型體育運動會公共信號傳輸的技術結構,最常采用光纖、衛星和微波作為傳輸手段,如圖1所示。按大型體育轉播的慣例,比賽場館通常預先鋪設了專用光纖傳輸通道與國際廣播中心相連接,光纖傳輸會作為主用傳輸鏈路;衛星傳輸由于使用靈活、不受場地條件限制,通常用作備份傳輸鏈路;微波傳輸作為光纖和衛星傳輸鏈路的補充,微波傳路有短距離微波傳輸和長距離微波傳輸,短距離微波傳輸通常應用在復雜的體育比賽轉播項目上,如自行車、馬拉松等賽事轉播上,長距離微波傳輸通常作為光纖或衛星傳輸的備份傳輸鏈路。
3. 國際廣播中心技術結構
大型體育運動會電視轉播的國際廣播心中是整個電視轉播的核心樞紐。在廣州亞運會,國際廣播心中的技術結構主要以:主控系統和收錄、編輯、存儲系統、內部通話系統組成。國際廣播心中接收來自各個比賽場館的直播信號,負責對轉播信號作加工、分配、監視,收錄、存儲和和傳輸。同時,國際廣播心中也是聯系前方比賽場館和后方各類廣播電視機構的紐帶。主要有以下功能:
(1)接收各路比賽信號對比賽信號作加工和技監;
(2)協調和調配比賽信號;對比賽信號進行再分配;
(3)收錄和存儲各項比賽的公共信號;
(4)對比賽信號進行傳輸、交換。
4. 臺內演播室技術結構
和電視轉播車一樣,臺內演播室是電視臺進行電視節目制作播出的重要場所,除了滿足臺內正常的節目播出外,在現場直播當中,擔當直播信號過度功能,一旦現場信號出現故障,可以通過演播室作應急處理。它必須具備以下功能:
(1)完善的直播能力,可以滿足直播時對外來信號延時的要求;
(2)多樣化的制作功能,有特技動畫功能及相應的存貯功能;
(3)攝、錄、編、播一條龍制作,不需要后期制作,可以即時成片,即時播出。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