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CCTV新聞聯播連續播放對中國公民的隨機采訪---“什么是幸福”?
昨晚,當又看到記者隨機采訪一個公民\"你覺得什么是幸福\"時,我隨意地問了下我四歲零10個月的女兒:“諾諾,什么是幸福呀?”,她依偎在我身邊說:“愛呀”。我低頭看了看她,又問:“那什么是愛呢?”,她一邊掰著手指頭玩一邊說:“愛就是愛大家唄”。
我四歲多的女兒,也許她還不會解釋“愛”,她只是用\"愛\"字造了個句;亦或她真的覺得“愛”就是應該對別人好。但無論怎樣,她的回答讓我重新在思考,究竟什么是“愛?什么又是幸福?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從來就不缺乏“愛”這個字,中國儒家的“仁”講的就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及人的“愛”;東方佛法的“慈”講的也是愛,平等無差的愛;西方基督教的“救贖”講的也是“愛”,奉獻犧牲的“愛”。可是縱觀今日的世界,“愛”在哪里。。。。。。
我們不缺的是“愛”這個字,我們沒有的是“愛”這顆心。
繁體的“愛”告訴我們,“愛”字從“心”。
就在昨晚的新聞聯播時,就在我女兒的回答中,我想起了一行禪師在《故道白云》這本書里提到的慈悲:慈悲就是無條件、無希求的愛心。
“愛”的原意是“懷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西方奉獻犧牲的“愛”,也是指對他人而言。而我們現在的“愛”,有幾人言他?也就在幾年前,我也曾是“愛誰不如愛自己”的“愛”的擁躉者,為什么要把福給人,為什么要讓利于人,為什么要犧牲自我?這一切除了意味著吃虧、倒霉還能有什么呢?
為什么必須得“愛”他人?這恐怕是我們現今社會每個人都不甚清楚的疑問。
一行禪師給了我答案。
一行禪師依佛祖之釋,認為一切事物都根本沒有個別獨立的體性,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比如一個人的存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如果別人不為你提供任一方面的幫助你都無法生存。又比如一只陶瓷碗,碗里雖然空無一物,但你卻能夠看到碗里有水,如果沒有水的話它將無法被搓制成碗的形狀;你又可以看到碗里的火和熱力的存在,造碗的過程是需要火來完成;也有空氣,沒有空氣火便無法燃燒;還有燒陶的烘爐,如果古老的瓷器是用柴薪烘烤的話,你還能看到這些柴木所來的樹,見到令樹木生長的雨水、陽光和泥土;當然,更能看到那個心靈手巧的陶瓷匠。一只碗,導致它最終存在的是那么多相互依存的原素。
所以,從根本上講,任何事、物都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這就是佛祖所說的“無我”;既然萬物都需要相依而存,沒有差別,也就不需要“分別”之心。眾生平等觀,能讓我們活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世界中。如果以強凌弱,以富欺貧,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所以,當看《小崔說立波秀》談到醫患關系時,要解決的哪里是醫患關系,要解決的是找回人類生存之本——“無我”無“分別”的“愛”!
這是理性的愛,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愛,是從容淡定的愛,是榮辱與共的愛,是萬事萬物本自具足的愛,是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大愛。大愛無疆!
愛就是無我,愛就是平等,這就是愛的真諦。
國有強亦有弱;人可富亦可窮,但不可缺少的是同甘共苦的彼此關愛。
不缺愛的世界才有真正的幸福!
(謝珩: 中國形象設計協會副會長、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