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千百年來在群眾中廣泛流傳。這首詩篇幅不長,卻運用了十一種修辭手法,使
得詩中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獨具魅力。
1.摹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準確地描摹出織布機的聲音,給人以身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2.對偶。“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等,這些對偶句子,結構整齊勻稱,章節和諧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3.設問。“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既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4.夸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夸張地寫出了征兵的名冊之多,意在突出前方戰事的緊張;“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夸張地描寫了木蘭的矯健雄姿,同時也表現出征程的遙遠;“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寫出了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
5.頂真。“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這些句子首尾蟬聯,上遞下接,使語脈貫通,渾然一體。
6.反復。“問女何所思”“女亦無所思”的反復,突出了憂慮之深;“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反復突出了木蘭體會父親年老無力從軍的困難。
7.排比。“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
出郭相扶將……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著我舊時裳”,著力渲染緊張繁忙的氣氛、木蘭與親人團聚的歡樂情景,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出了木蘭歸來后喜不自禁的激動。
8.互文。“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其實是在同“市”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這樣描寫出了為從軍操辦事項急切而又井然有序;“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不是“將軍身經百戰而死去,壯士十年從軍
而歸來”而是“將軍和戰士身經百戰,有的壯烈犧牲了,有的勝利歸來了”。運用互文修辭可以求得詩句的統一,音調的和諧。
9.借代。用表千里馬特征的“千里足”來代替“千里馬”,生動形象。
10.比喻。“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智作了謳歌和贊美,讀起來妙趣橫生。
11.反問。“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句比喻中兼用了反問“安能辨我是雄雌?”加強了語氣,抒發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