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竹不僅具有梅花笑迎風霜雪雨的堅強品格,更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jié)、樂于奉獻的美德給人留下完美的印象。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更是因為竹的自然天性和獨特品格給了人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美文賞讀一】
竹林深處人家
□黃蒙田
穿過一處最密的竹海,我們便來到一處較高的竹塢,在這里可以越過先前路上的竹樹頂看得更遠,更高。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著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綿延的山勢和一點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塢深處哪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畫家,他說:“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畫它,實在束手無策。你看,那樣密的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仿佛整個大自然就是竹林構成的。”陪我們來的當?shù)氐呐笥褏s滿意地笑了,他不是從畫家的觀點去考慮問題,畫家的話只說明了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實的竹鄉(xiāng),而這不正是意味著這里的竹材和竹筍的豐收嗎?這當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林為家的護林員,是專管栽種竹樹和保護竹林的。
在竹塢里面對著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我心里在想著,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回過頭來,發(fā)現(xiàn)山麓的竹林上出現(xiàn)了縷縷輕煙。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那位當?shù)嘏笥颜f,那里有村莊,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連一點痕跡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燒飯的時候,就連這一點炊煙也沒有。朋友,我們竹海里的村莊可熱鬧呢。
于是我們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進發(fā)。先前看到的炊煙輕繞竹林,仿佛就在不遠之處,但是從山塢再鉆入竹海里,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比想象的要遠得多。后來逐漸地聽到雞鴨一類家禽的叫聲,知道山村近了,再后來又看見孩子們趕著山羊回來,我們已經踏進村莊的街道上了。在路邊,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著新鮮的筍干和曬著黃色帶著斑點的竹箬。竹鄉(xiāng)里的竹材早就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了,只有這兩樣東西留在鄉(xiāng)里進行加工。
有一點我是猜到了,竹鄉(xiāng)里的房子,盡可能利用本地出產的竹材,棟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連板壁、地板、門窗也無一不是竹的。家家戶戶用的,不論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這是走進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鮮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臺子、涼床、碗櫥、衣柜、茶幾、搖籃,雞籠和兔籠,還有斗笠和各種用具,全都是各種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這樣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感到非常舒適。主人從門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簞里的鹽筍子來招待我們,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事實上這里連空氣也充滿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處人家,在到處是竹具的環(huán)境里,再也沒有比用山泉沏當?shù)爻霎a的碧螺春和吃新曬的尖筍子更和諧更有情調了。
品讀
文章色調柔美,清麗動人。大概因為作者是一位畫家,所以寫文章也表現(xiàn)了他巧于設色、構圖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綠色為基調,充分表現(xiàn)出大自然美的和諧。然后描寫竹塢、村莊、農家,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清麗畫面,有如一幅幅色調柔和的圖畫。
【美文賞讀二】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龍應臺
五月初回到歐洲的家。孩子們爭相報告季節(jié)的消息:“快點來看,媽媽,竹子開花了,好漂亮!”
竹子開花了?
放下行囊,我們走向花園西角的竹叢。啊,真的開滿了花穗,鼓脹地包在紅褐色的苞瓣里。我摸摸那仍舊滑綠的竹桿,發(fā)現(xiàn)地上已經落了一園枯干卷起的竹葉。
孩子們不可置信地聽我的解釋:怎么會……怎么會呢?這竹子怎么會開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開花死亡嗎?這叢與玫瑰花比鄰的竹子才來我們家三年,來時還是一叢年紀輕輕的嫩竹。
翻看前兩天的報紙,完全沒有預料到,一翻開就是竹子的新聞:歐洲竹子全面開花,瀕臨死亡。
原來歐洲的竹林來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國人威爾遜從中國湖北用船運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國,并且以他鐘愛的女兒之名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無竹的歐洲從此就有了竹子,德國大約就有五百萬叢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園里頭,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開了花。
千萬叢的竹子,在我駐足凝視的此刻,點點滴滴綻開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著種子,每一粒種子里埋藏著時間,回走的時間里埋藏著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誰又能向我解釋所謂基因的哲學意義?三年前我自園丁手中買下的嫩竹,雖然年紀極輕,雖然竹葉新綠、竹桿初挺,但是它已經承繼了1907年以來的歲月,一日亦不稍減。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開花的時辰。原來每一粒種子里不只埋藏著過去,還隱藏著未來。
剪下幾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頭。孩子們追逐嬉鬧的聲音隨著風飄進來,使5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爛漫的歡快。孩子與竹花之間,一定存在著一種關系。讓我在這竹花前坐上幾分鐘,我可以聽見極其細微的遙遠的聲音。
品讀
文章半敘半議,講述了作者由一株本未到時間卻開了花的竹子引發(fā)的思考。竹子開花是因為它來自1907年的第一株,雖然才來到作者庭院中三年,卻落戶歐洲大陸整一個世紀,在這潛藏的關聯(lián)里,世紀初與世紀末就這樣牽扯上了。就是如此,一樣事物逝去,總會有新事物來取代。正如竹子雖消亡了,可種子明年會發(fā)芽,再次茁壯成長。
【美文賞讀三】
翠竹清音
□李四平
流連在贛南的山水間,常常被一種生命的景象所打動,那就是隨處可見的叢叢翠竹。
翠竹,是贛南山嶺上不會褪色的衣裳。
翠竹,是贛南江河邊舒展大氣的圖畫。
翠竹,是村頭屋舍邊忠誠友善的陪伴。
“翠竹江村繚白沙”的美景,曾使蘇東坡以為是夢,當然“酒醒風動竹”的深夜,他又從隨處生存的竹子身上,獲得了心靈的莫大慰藉。
贛南的竹子,是一種平??梢姷木坝^,更是與山水同在的生命。
每一棵竹子,擁有著堅韌不阿的骨氣,任憑風雨吹打、霜雪欺壓而不屈的筋骨,顏色不改、根柢不移的性格。
每一竿翠竹,都有對家園的摯愛。它們守持故土,不為疾風流云所動。
每一竿翠竹,都是威武不屈的英雄,富貴不淫的丈夫,貧賤不移的君子。它們忠貞其志,不改其節(jié)。
作為和睦融洽的群體,翠竹是一種清雅的生命,平和的風景。
它們相依共存時,可以漫山遍嶺地同生長,一起把生命的青顏翠色延伸到天高地遠。
有了翠竹,莽莽山嶺就不會荒蕪。
有了翠竹,蜿蜒河流便有了生動的坐標。
有了翠竹,寧靜村舍就多了希望的生氣。
翠竹搖風,在贛南山水間揮揚起生命的旗幟。
瀟瀟竹林、淡淡清風,曾使多少客居贛南的人心生詩情雅意。
搖曳竹影、淅瀝雨聲,曾使多少學者靈光閃現(xiàn),意解心開。
在贛南的清風竹影中,周敦頤開蒙課徒,傳道授業(yè),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注入人們的心靈。
在贛南的山嵐竹韻間,一代理學宗師王陽明先生,不僅力倡“知行合一”,更用“正心”與“良知”的至理,感召著世道人心。
贛南的竹子,讓苦難者找到堅強,讓思想者受到啟示,讓智慧者得到頓悟。
翠竹,是堅韌而靈動的生命,在它的悠長清音里,原本就有一番境界。
品讀
《翠竹清音》一文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對翠竹的景觀、生命、骨氣、雅意、精神以及對人們的啟迪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讓人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意境深遠。
結束語
修竹千竿,情牽歷代詩人;筆管一支,寫盡人間春色。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