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武帝劉徹

2012-04-29 00:00:00傅劍仁
美文 2012年19期

傅劍仁 1953年生,湖南攸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千日養兵》等;長篇小說《一師之長》等;散文集《圓夢》《漫步心林》等;長篇散文“史記大觀”三部曲等。曾獲1990-1991年度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昆侖》優秀作品獎,第四屆、第七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等。

武帝劉徹發出的一連串問號,不只是賣弄學識,更主要的還是表明他對成就治國安邦偉業的追求,同時也表明了他對古代所謂安邦王道的質疑。而從本質上說,反映的是武帝劉徹的一種創造欲望,即另辟途徑,創造出與古代王道不同的王道欲望。

石奮刻板遵從儒術的做作,集中體現在三個“從來不改”上。……子孫們回家來看他時,石奮“從來不改”的是:一定要穿著上朝時的官服接見他們,并且兒子不叫兒子,孫子不叫孫子,只叫他們的官名。

品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只有劉徹這樣的帝王才能做得出來。儒學從此登上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殿堂,經久不衰,大放異彩。

歷史發展的接力棒傳到武帝劉徹手里以后,一個治國安邦的重大課題,即確立什么思想作為國家統治思想的問題,同時擺上了朝廷的重要議程。

對于這個問題,文帝劉恒、景帝劉啟作了大量的探索,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只是為后人打下了一些基礎。

劉恒、劉啟為帝,在治理國家上實行的大政策,是休養生息。我國從春秋時期就燃起的那把戰火,歷經戰國、秦朝,一直燃燒到劉邦建立漢朝,燃燒了好幾百年。這把火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停息了不長時間,陳勝、吳廣、項羽等揭竿而起,把尚未完全熄滅的戰火又一次捅著,且愈燃愈烈,又是一燃多年。可以說,我國自春秋以來至公元前二○三年劉邦登上帝位,建立漢朝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國家始終處于戰爭之中,人民始終處于戰爭之中。因而期盼社會安定下來,結束戰爭所帶來的顛沛流離,是延續了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強烈愿望。劉邦建立漢朝,從政局上滿足了人們這一期盼。劉邦之后的劉恒、劉啟兩位皇帝,心地慈善,人性寬厚,他倆在皇帝的位置上,把黎民百姓渴望太平的期盼,付諸自己為政的實踐,實行休養生息的大政策,國家法網寬松,社會發展呈全面上升之勢。因為實行的是休養生息的大政策,因而也就企圖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統治的主體思想,即以君臣、父子等為主要尊卑秩序的儒家思想。但由于歷史條件尚不成熟,加之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尤其是后宮的阻力太大,還加之這兩個皇帝的性格局限,因而他倆雖盡了大量的努力,也沒有能夠把儒家思想,搬上朝廷的統治殿堂。從深層次看,劉恒、劉啟之所以倡導儒家思想,主要是推崇儒家思想對社會風氣的教化,而沒有完全把儒家思想與鞏固政權結合起來。

武帝劉徹就不同了,他壯志沖天,抱負宏大。他一登上帝位,就面臨著以什么樣的思想體系來為其鞏固統治地位服務的選擇,并在這種試探中,遭遇了來自各種政治勢力的阻撓和扼制。但也正是在這種試探中,年輕的武帝劉徹,試探了自己的身手,檢驗了自己的能力。一方面,阻撓儒家思想登上朝廷殿堂的最大政治勢力,即以竇太皇太后為代表的這股勢力,隨著竇太皇太后的去世而瓦解了。而皇太后王娡,尚沒有完全組織起與之抗衡的后宮勢力,露出的那么一點兒端倪,也被武帝劉徹在對姑媽劉嫖的打擊中,給打怕了,打得縮回去了。另一方面,掣肘武帝劉徹的各種政治勢力,尤其是各封國和各地豪強勢力,被他實行的“推恩令”、大遷徙,以及嚴刑峻法,給予了沉重打擊。就連那些自恃有功被爺爺、父親慣得沒個大小的軍功大臣,也被武帝劉徹收拾了一回,大大限制了他們的權力。但政治上極其敏銳的武帝劉徹很清楚,一味打壓,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憑著至高無上的皇帝權威,最好使的一手,就是打壓,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想怎么壓就能怎么壓。但這一手不能長期使用,而只能作為臨時性應急處置措施,作為開辟統治道路的手段來運用。因為打壓這一手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效果,是短期的,不可能求得長久效應。

怎么把大刀闊斧開辟出來的道路加以維持,并使打壓的效應得以長久發揮。或者說,用什么招數能使不再使用打壓這一手,也能獲得打壓那樣的效果,并鞏固和發展打壓的效果呢?

武帝劉徹想起了爺爺劉恒、父親劉啟極力倡導并推崇過的儒學,想起了公元前一四○年他親自主持的殿試。

那年,十六歲的武帝劉徹,下詔在全國征召人才,并以“古今治國之道”為題,親自主持考試。那次考試的情形,歷歷在目,終生難忘。

全國各地以懸梁刺股之殘酷而從四書五經中尋找升遷之道的百余名儒生,匯集在武帝劉徹招賢納才的旗幟下,之乎者也地、吭吭哧哧地講述并非自己創立的治國之道之皮毛。

一輩子專攻《春秋》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就站在這群儒生之中。

武帝劉徹還記得,考試輪到董仲舒的時候,他漫步登上殿堂設置的答辯臺,一張嘴就把儒家以外的學說思想抨擊了一番:道的意思是,使國家達到治理的方法,而仁愛、道德、禮教、音樂都成了工具。古代的圣賢君王,雖然去世,可是子孫長久,使天下太平數百年,這都是禮樂教化的功績。君王們沒有一個不希望國家平安,政權永存的。偏偏多的是國家混亂,政權動搖,原因在于所任命的官員不是適當的人選,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適當的正道……

武帝劉徹順著他的問題問道:“聽說五帝三皇治國的常理正道是改變法制,制作音樂而使天下人民融洽和睦,百王同心。可虞氏制作的《韶》樂,周代制作的《勺》樂,雖然流傳至今,但治國的常規正道卻發生了衰變。五百年間,謹守文治之道的君王,做事不憚其煩,夙興夜寐,為政執法務必崇尚古代的,而這對當世不也是沒有什么補益嗎?三代接受天命,他們的祥瑞征兆在哪里?災禍的到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上天降下甘露,百谷豐登,皇上恩德潤澤天下百姓,潤澤山川草木,日月星三光齊放,冬天夏季氣候平和,受上天和神靈的保佑,德澤充溢,施加到域外,延及到廣大百姓?”

武帝劉徹發出的一連串問號,不只是賣弄學識,更主要的還是表明他對成就治國安邦偉業的追求,同時也表明了他對古代所謂安邦王道的質疑。而從本質上說,反映的是武帝劉徹的一種創造欲望,即另辟途徑,創造出與古代王道不同的王道欲望。

董仲舒沒有聽懂武帝劉徹的弦外之音,搬出孔老夫子的教誨,大談了一番“道”與“仁”。說“道”是政治道路上往來的,仁義禮樂是“道”上運行的工具,而“樂”是從樂器里發出的聲音,源于人的感情,潛藏在人的肌體骨髓里。因而治國的王道可以衰敗,可管弦之聲并不會隨著王道的衰敗而衰敗。

雖然武帝劉徹不愿聽董仲舒這套不著邊際的大道理,但董仲舒接下來講的兩個重要思想,武帝劉徹還是很感興趣的。董仲舒所講的,一個是天道,一個是君治。所謂天道,董仲舒說,這是上天賜給君王治理天下的最重要的信物,不是人力所能得到的,是自然而來的東西。這就是說,劉徹這個皇帝,是上天安排的,是命中注定的。既然是上天安排的,那當然就是天子,是君臨天下的主宰,其主宰地位是人力所不可動搖的。如此從理論上闡述其皇上地位的不可動搖性,武帝劉徹能不感興趣嗎?所謂君治,按董仲舒的話說,即是君王上承天的旨意,用以求得治國正道的本源。為說明這個道理,董仲舒搬出《春秋》中的“一元”,說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次之于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而“一元”的“一”,是萬事萬物發端的地方;“元”是大的意思,把“一”叫做“元”,是說要找到事物的端始來考究本源。因而一國之君的治國之道,在于人君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再來端正朝廷,端正朝廷再來端正百官,端正百官再來端正天下民眾,端正天下民眾再來端正域外。一句話,就是按照上天的旨意,上治下。

武帝劉徹對董仲舒闡述的“上治下”的思想,尤其感到過癮。記得他剛坐到皇帝這把交椅上時,“上”已經無能治“下”了,他劉徹作為朝廷至高無上的“上”,說話不能完全算數,任命官員的權力,被各種勢力所分瓜,所掣肘。尤其是各封國與武帝劉徹同輩的兄弟們及他們的子孫,雖是處于各級官吏之上的“上”,但他們已經腐化得不像樣子了,無力再治“下”了。正在武帝劉徹準備拿這些源于皇族血統而附著在各級政權上的毒瘤開刀,尋求一種理論支持時,董仲舒的殿試,搬出了儒家的“上治下”理論,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雖然連董仲舒本人也沒有想過他講的這些理論會在實際生活中起什么作用,但“推恩令”的實行,以及武帝劉徹采取的一系列獨攬朝政大權于一身的舉措,足見其“上治下”理論在劉徹手里已經開始廣泛運用。

不過,殿試時的武帝劉徹并沒有因董仲舒所講的天道和君治理論而滿足,他更想聽到的,不是儒家那套陳舊的治國理論,而是儒家關于治國之道的另辟途徑。于是,武帝劉徹問:“我聽說虞舜時代,舜在自己的小屋游戲,不用自己費心操勞,天下治理得很好。周文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忙得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才把天下治理好。難道君王治理天下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嗎?為什么會有安逸和勤勞的區別呢?”

為了強調他所問的問題,以引導董仲舒從儒家學術中找出他想知道的理論來,武帝劉徹列舉了歷史上一些君王改制的做法,說:“歷史上崇尚節儉的人,素有不使用黑色、黃色旗幟的傳統,可在周代,王室造了兩個宮殿,就大量地使用黑色和黃色,這難道是帝王有不同的志趣和愛好嗎?再如,殷朝用五刑來督責奸詐,用傷害人的身體來制止邪惡。而這期間的成王、康王不用這些方法,四十多年,天下沒有違法犯罪的人,監牢里空空的。秦國刑法嚴苛,死的人很多,可邪惡并沒有制止。這又當怎么理解呢?”

這一個回合下來,董仲舒聽明白了,但他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也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儒家思想總體是一個求穩的思想、保守的學術。他董仲舒年輕時專攻《春秋》,景帝劉啟時期被提升為博士,設帷帳講學。他讓學有所成的老弟子教新弟子,自己則關在屋里勤學苦讀,三年竟沒有去過一次后花園。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董仲舒已經囿于儒學的禁錮而跳不出來了。因此,他雖然明白武帝劉徹想聽什么,但他就是裝作沒聽懂,跟武帝劉徹繞起圈子來。

董仲舒先是從堯、舜、禹的治國之道繞起,再次搬出《春秋》,強化他所推崇的治國先要端正君王的思想品德,然后才能以政德治理天下的道理。在此基礎上,董仲舒列舉當時社會上對皇上的詔書不予響應,皇上的恩澤不能潤澤百姓等問題,論證是各級官吏不致力于教化,導致王道失傳的結果。在論證這個道理中,董仲舒針砭時弊,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董仲舒說:

長吏多出身于郎中,大都是官俸兩千石官員的子弟。這些人憑著家庭富有而世襲做官,而這些人又不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古人是按功績定升遷的,是按照是否稱職來評定官員等級的,而不是憑你是大官的弟子或做官時間的長短來評定的。因此,才能差的人,不論你的父輩是多大的官,也不論你做了多長時間的官,你只能在小官的位置上呆著。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平民,即使做官時間不長,也可以破格提升,甚至可以升至輔佐大臣。而如今不是這樣,憑父輩顯貴的身份世襲做官,憑做官時間的長短來決定提升,因此廉潔的與無恥的,有才能的與沒本事的混淆在一起,使得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

據此,董仲舒建議,凡享受兩千石俸祿的官員,每年都要從各自管轄的民眾中,推薦兩名有才能的人,而不論這些人是出身官宦世家,還是出身平民百姓,并以此衡量兩千石官員的工作好差。同時規定,推薦了有才能的人,皇上就對兩千石官員給予獎勵。如果推薦的是無德無才的人,皇上就對兩千石官員進行處罰。總之,董仲舒建議不拘一格選人才,朝廷建立選拔人才的制度,把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聚集到朝廷來,聚集到皇上身邊來。

董仲舒在對當時的吏治弊端進行一番批判后,覺得還不過癮,于是又繞了一圈。他說,上天的命令叫做命,天命不是圣人是不能實行的;質樸是人的習性,習性不通過教化是不能養成的;人的欲望叫做情,情沒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就不能節制。因此,君王必須謹慎地接受天意,順從天命;明確禮教來教化民眾,使民眾養成好的習性;制定適合的法律,區別上下的秩序,用以防止私欲的膨脹。董仲舒特地強調,遵循這三個原則辦事,就抓住了治國的根本。

董仲舒講的這些儒學理論,繞一大圈強調的治國之道的三招,武帝劉徹也感興趣。尤其是“天命不是圣人是不能實行的”論斷,當時只有十六歲便登上帝位的武帝劉徹,更是感到順耳,感到中聽。因為他是多么需要這樣的理論對于他樹立權威的支持啊!因而雖然董仲舒跟他繞圈子,武帝劉徹還是沒有打斷他。

董仲舒大概因為自己的闡述沒有被打斷而受到鼓舞,因而越講越來勁,信手拈來,進一步推銷他那套儒學理論。他說,王道原本是由上天產生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上天對萬事萬物都有不同的安排,比如,賦予它銳利牙齒的,就沒有角,生有翅膀的,就只有兩只腳,這就是上天的安排。它說明了這樣的道理,接受了大的,就不能同時獲得小的。已經接受了大的,還要獲得小的,連上天都不能做到,又何況人呢!在講了這樣一番道理后,董仲舒又聯系實際,針砭時弊,指出現今一些身居高官享受俸祿的人,為了擴充自己的財富,不擇手段與民爭利,使得民眾一天天走上貧困。富裕的人日益奢侈,貧困的人日益貧困,而政府對貧困的人又不予救濟,如此這般,天下又怎么會有安居樂業呢?民眾已經貧困得連死都不怕了,哪里還怕犯法呢!這就是刑罰多而犯罪不能制止的根本原因。董仲舒進而引用《易經》中關于“負且乘,致寇至”的論據,說明乘車的人,是處于君子地位的人,而挑擔負重,是小人所從事的事。如果身居君子之位卻去干小人的事,必然招致禍患……

在繞來繞去談了這么一大篇后,董仲舒才把話打住。但他在打住時,仍不忘下個主題結論。他說《春秋》所闡述的大一統思想,是天地間的常道,是古今都適用的義。為了建立一個好的道統,必須把不屬于六藝和孔子學說的東西,統統廢除。邪僻不正的思想學說被廢除了,就可以遵循大一統的道路。于是乎,陰陽配合,風調雨順,大自然欣欣向榮,人民繁衍,以及凡是可以得到的祥瑞,都會一齊降臨。王道政治,至此盡善盡美,無以復加。

雖然董仲舒最終沒有正面回答武帝劉徹的問題,但在董仲舒論述的那么一大套儒學思想中,有許多觀點、思想,如關于天子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的思想,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上治下”的思想,君臣父子等級分明的思想,大一統的思想,等等,對武帝劉徹還是有啟發的,也是他所認同的。武帝劉徹太年輕了,如果沒有一種強有力的理論,對他強化天子地位的支持,對他獨攬朝政大權的支持,不僅他屁股下面這把交椅難以坐穩,而且他在治國安邦上的大手筆,他大展宏圖的雄心壯志,也將受到梗阻,甚至扼殺。回過頭來看,他實行的以限制皇親國戚特別是各封國利益的“推恩令”,得益于儒家理論的支持;他實行的“不誅而害除”的遷徙豪強的辦法,得益于儒家理論的支持;還有,他削弱相權,把過去大權獨攬的丞相府,變成執行機關的做法,也得益于儒家理論的支持。尤其使武帝劉徹得意的是,他需要一批被儒家思想熏陶得非常乖順聽話的臣僚,以在他提出治國安邦的重大主張時,這幫臣僚能用詩書禮樂的詞句來加以粉飾,使他在這種粉飾頌揚中收獲一種大展宏圖的巨大鼓舞。這一目的,武帝劉徹完完全全達到了。當然,武帝劉徹還需要他的臣僚,以儒學的精髓中庸之道,對他所提的重要問題,進行左右論證,上下平衡,以避免畸輕畸重,失衡而走大的彎路。

董仲舒的殿試獲得成功后,武帝劉徹為了嘉獎他,把他由一個普通學士,提升為江都國丞相。董仲舒以一本《春秋》搭橋,一步登上官俸兩千石的高官。當時有些政治嗅覺的丞相衛綰,從董仲舒的殿試及董仲舒的重用上,嗅出了武帝劉徹的政治抱負,呈上一冊奏折,提議:凡是研究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言論的,都是亂政之輩,請一律罷黜。武帝劉徹準奏。

從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畫上了一個慘痛的句號,思想學術自由翱翔的翅膀被封殺,代之而起的是一種“百家罷黜,儒術獨尊”的僵死統一。

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仇,終于在武帝劉徹手里,得到毀滅性報復。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武帝劉徹沒有像秦始皇那樣,把儒家之外的所有書籍典章,一把火燒掉。

應當說,武帝劉徹確立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既有其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的需要,也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遵從儒術,也是庶民百姓的需要。中國人素有崇尚質樸的傳統,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視作人生追求的最高準則。而這和儒學所倡導的是完全一致的。早在文帝劉恒時期,社會上毀棄禮義廉恥的問題,就引得洛陽才子賈誼大喊“今不如昔”。要說也是,兒子與父母分家后,只顧自己享受,不管父母死活的問題,確是有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兒媳婦與老公公同坐一條板凳,且毫無顧忌地撩起衣服奶孩子,確是不太雅觀。雖然這些慢慢發生變化的民風,不至于令賈誼“為之痛哭”,但從傳統的意義上講,從人們的心理需要看,是有校正的必要。因此,文帝劉恒叫人搶救伏生老人從夾壁墻里摳出來的《尚書》,以加強對民眾的教化。到了景帝劉啟時期,社會上的奢侈之風更甚,看到誰騎雌馬,還要進行譏笑;為圖舒適,不愿到外地做官,等等。對此,景帝劉啟引起了重視,他試圖把儒家學術推上朝廷思想殿堂的努力,大概也是出于扭轉這種社會風氣的考慮。因為兩代帝王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作了推行儒家思想的種種努力,還因為儒家思想被視作傳統美德而得到庶民百姓的認可,因而儒家思想雖然沒有登上朝廷的思想殿堂,但已經在社會上傳播、蔓延,且有不少人按照儒家所倡導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達成的優良品德共識,在為人處事上的修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但也有不少人機械地按照儒家思想厘定的規矩,在做人處事上刻板地遵循,并做出一定的社會影響了。

被武帝劉徹多次褒獎并提拔重用的石奮和公孫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石奮沒有受過什么教育,文化水準很低,但他遵從儒術的作為,堪稱古今一絕。石奮在景帝時期官俸兩千石,是個高官。武帝劉徹時,石奮老了,加之又沒有什么文化,因而賦閑在家抱著他那頂曾經戴過的兩千石官銜的帽子而自我做作。石奮的子孫,因為石奮官俸兩千石的原因,也都攀上了仕途。石奮刻板遵從儒術的做作,集中體現在三個“從來不改”上。一是子孫們回家來看他時,石奮“從來不改”的是:一定要穿著上朝時的官服接見他們,并且兒子不叫兒子,孫子不叫孫子,只叫他們的官名。二是兒孫們要是有了一點過失,石奮“從來不改”的做法是:不吭不哈,不責備,不訓誡,呆呆地坐在那里,吃到嘴里的飯、喝到嘴里的水,不肯下咽。也就是裝出一種怎么也咽不下去的樣子,裝出一副感到極其難過的樣子,直到兒孫們深深自責,深挖思想根源,才由其他長輩脫去他們的上衣,露出臂膀,向石奮請罪,承諾改過,石奮認為符合儒術規定了,才點點頭。否則的話,石奮吃到嘴里的飯、喝到嘴里的水,絕不會咽下去。石奮第三個“從來不改”的做法是,孫子十四五歲戴上成人的帽子加冠后,只要與他見面,哪怕是天天見面,石奮也要戴著他曾經上朝時戴著的那頂官帽,才與孫子見面……

因為石奮做作得出奇,還因為“獨尊儒術”的思想一統需要樹立這樣的典型,因而武帝劉徹任命石奮的長子石建為宮廷禁衛官司令,幼子石慶為長安市市長。石奮的兩個兒子嘗到了父親刻板遵從儒術的做作而帶給他們的甜頭,當然也得嚴格遵循。

石建采取的做法是,當面不說,背后才說。每當朝議或商議事情,只要有皇帝之外的任何一個人在場,石建就裝作木訥的樣子,連話都說不出來,怎么與他人探討問題呢?因而石建似啞巴一樣傻陪著,盡讓其他臣僚發表高見。而只有皇帝一人時,石建才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一次,石建寫的奏章皇上批下來了,石建重讀奏章時,驚訝得喊叫起來:啊!寫錯了,罪過罪過。“馬”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我只寫了四筆,少了一筆,我犯死罪了!

石慶的做法更絕,擔任交通部長時,親自給皇上駕車,裝出一副使命神圣、極其嚴肅認真的樣子,全力以赴駕車,一句話不說。武帝劉徹大概感到氣氛太緊張了,也可能是覺得太無聊了,就問石慶幾匹馬拉車。石慶則怪怪地用鞭桿在每匹馬身上點一下,點一下數一下,爾后舉手稟報:六匹。

給皇上駕車,小心一點是應該的,甚至覺得使命神圣一點,也無可厚非。但一共六匹馬,還要一匹一匹用鞭桿點到去數,這個認真勁兒就離譜了。因為只有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癥并傷及大腦的人,才會對自己驅趕的六匹馬要一匹一匹點著去數。

可悲可怕的如此典型,“獨尊儒術”的大一統需要。因為朝廷需要,這些人就有市場,這些人就有官做,就有財發。

在武帝劉徹朝廷當過丞相的公孫弘,他遵從儒學的造化又大為不同。

公孫弘庶民出身,年輕時做過幾天薛縣的獄吏,因犯法被免職回家。因為家窮,做個小獄吏又免職了,只好在家鄉的海邊放豬。成天趕著一群豬到海邊放養,與豬為伴,望著浩渺無垠的大海發呆,無聊之極,窮困之極,公孫弘很難受,也很不甘心。年過四十之后,公孫弘抱起一本《春秋》,從中尋找做官的道路。

武帝劉徹登基那年,下令招募全國賢良之士,已經年滿六十的公孫弘應召趕考,把讀了二十年的《春秋》搬出來應對,一考過關,被朝廷任命為博士。博士不光享受朝廷食祿,也還是要做點事的。一次,武帝劉徹派公孫弘出使匈奴,結果肚里裝滿了《春秋》學說的公孫弘,把事情辦得一塌糊涂,回來后便被免官回家。

公元前一三○年,朝廷再次組織全國招募人才的統一考試,又在家讀了幾年《春秋》的公孫弘,不甘心自己的仕途畫上永遠的句號,再次應召考試。結果一百多人參加考試,公孫弘考了個最末一名。也是公孫弘時來運轉,考試結果送到武帝劉徹手里以后,劉徹莫名其妙地御筆一勾,把最末一名勾到第一名,公孫弘被朝廷再次錄為博士。

兩度為博士,第一次傻乎乎的做不成事被免官回家,這一次的機會即便做不成任何事也不能放過了。于是乎,公孫弘仍舊抱著那本《春秋》,遵從儒術的做派,謹小慎微地把自己煉成了一個儒術的酸兒。

公孫弘的這股酸勁兒,既體現在虛偽上,又體現在陰險上,是虛偽與陰險的雜合物。

例如,每次朝議,公孫弘不說則已,要說就是提出問題,擺出事實,即行打住,至于怎么解決,拿什么對策,他一句不說,完全讓給其他臣僚。這樣做的結果是,人家說對了,皇上龍顏大悅,問題是他公孫弘率先提出來的,功勞占先;說錯了,皇上龍顏震怒,他公孫弘只是提出問題,并沒有拿什么對策,板子打不到他的屁股上。

事情還遠不止如此,公孫弘在朝議時說與不說,完全看皇上的眼色行事。好些次,公孫弘與汲黯等公卿商議好了的事情,到了朝議時,因為武帝劉徹不贊成,或一看武帝劉徹的情緒不對,公孫弘便立馬見風使舵,一股腦兒把事先商定的主意拋開,一屁股坐在皇上主張的板凳上,還時不時地把堅持原定主張的臣僚編排幾句,以此博得皇上寵信。對此,公正無畏的汲黯曾當面指責他,說:“公孫弘最初跟我們商議,主張如此這般,現在卻忽然反對,這種人,不忠。”武帝劉徹于是問公孫弘是不是這樣,公孫弘狡辯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公孫弘這個回答,使的是偷梁換柱的把戲,把自己的見風使舵、拍馬迎合,說成是汲黯對他不了解。

再例如,公孫弘官至最高監察長以后,每頓飯只吃一個葷菜,仍舊蓋著一床很破舊的被子。如果公孫弘不是那么虛偽、陰險,蓋一床舊被子,每頓飯只吃一個葷菜,艱苦奮斗,保持本色,無可厚非。但正是因為公孫弘的品質與他這種艱苦奮斗的做法不完全相符,所以他這樣做的背后,包容著更為可怕的陰險。對此,汲黯在朝議時當面揭露他:“公孫弘位居三公,薪俸夠多的了,卻每頓只吃一個葷菜,仍舊蓋著舊被子,這正說明他心懷狡詐。”

汲黯的揭露引起了武帝劉徹的警覺。因為我國自古就有官本位的傳統,無形中把做官的為民的在生活享受上作了嚴格的界定。做官的吃俸祿,用俸祿把官與民的生活檔次區別開來,包括把床上鋪的蓋的、飯桌上的花色品種和飯菜質量區別開來。拿哪級俸祿,生活享受達到哪個層次。公孫弘位居公卿,官俸兩千石,不僅自己,而且連同家人親友都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卻仍蓋舊被子,一頓飯只吃一個葷菜。這在平民、官吏乃至皇上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因而引起議論,甚至揣測其這樣做有沒有什么圖謀,是難免的。于是武帝劉徹問公孫弘,到底是不是這樣。公孫弘則趕忙道歉,說:“汲黯說的是。公卿中跟我友情最好的,沒有人超過汲黯,他今天在御前指責我的話,正說中我的私心。身為三公,仍蓋舊被,跟一個低級職員毫無差別,誠如汲黯所說,我確有沽名釣譽之心。不過,要不是汲黯這么忠心,陛下又怎么能夠知道?”

面對如此難堪的當眾揭露,公孫弘的態度如此謙恭、平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之中不難看出公孫弘的虛偽加高明。他首先把汲黯對他的指責用充分肯定來定位,而定位的前提是,在滿朝文武大臣中,跟他友情最好的是汲黯。也就是說,如果汲黯不是公孫弘最好的朋友,他才不會這么幫公孫弘呢!這么一來,汲黯對公孫弘的“揭露”,成了好友的善意提醒。因為是善意提醒,所以言語重一點,也就沒有什么可計較的了,也就是他公孫弘必須誠懇接受的了。試想,如果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揭露”而怒發沖冠,跳將起來,一個勁兒為自己辯解的話,那么皇上會想,這小子沒什么修養,成不了大事,不能再重用了;其他臣僚會想,你要是沒有這么做,你怕什么?你這么叫喚,正說明你心里有鬼!

但是,不管公孫弘怎么為自己狡辯,還是露出了破綻。上次汲黯說他不忠,他狡辯說,不了解他的人,認為他不忠;這次卻說,滿朝公卿中,汲黯與他的交情最好。與他交情最好的汲黯,卻對他不了解,這個邏輯當怎么解釋?

應當承認,公孫弘運用儒術的不偏不倚、左右逢源這一手,使得他贏了。從此以后,公孫弘官運亨通,爬上了西漢朝相的高位。

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假設公孫弘就此打住,抱著儒家的四書五經做丞相到死,后人也沒有什么可挑剔的。因為反對罷黜百家,并非反對他公孫弘崇尚儒術,“百家”還能不包括儒家么!我們又有什么好指責的呢?但公孫弘的所作所為,恰恰給后人留下了可供指責的一串把柄。

公元前一二七年,武帝劉徹下詔實行“不誅而害除”的遷徙令,規定全國各地家產在三百萬以上的土豪劣紳,全部遷移到茂陵。河南濟源縣的郭解,也在遷徙之列。因郭解家窮,達不到遷徙的標準,大將軍衛青就替他到皇上面前求情。皇上不準,郭解只好遷徙。

郭解是著名相術士許負的外孫,年輕時性情暴戾,經常為朋友、講義氣而殺人。但這家伙運氣好,殺人被捕以后總遇上皇帝大赦,也就沒有被砍掉腦袋。年紀大了以后,郭解收斂自己,以德報怨,幫了別人也不聲張。郭解姐姐的兒子,仗著自己有這么一個有名的舅舅,橫行霸道,蠻不講理,喝酒時常常逼迫人家,人家不喝,他就硬灌。一次他又灌人家,把人家灌火了,拔出刀來把他殺死了。郭解的姐姐很張狂,公開放出風來說:“以我弟弟的名氣,把我兒子殺了,還捉不到兇手?”于是把兒子的尸首放在路邊,故意給郭解難堪。郭解打聽到了兇手的下落,兇手也知道想躲郭解躲不過去,就主動找到郭解,把事情經過向郭解說了。郭解覺得錯不在對方,而在自己的外甥,就把兇手放了。爾后自己動手把外甥的尸體埋了。不僅如此,郭解還充當豪俠之間的調停人,化解了許多已經挑起來的爭端和殺氣。遷徙到茂陵的郭解,因為名氣很大,頗受達官顯貴敬重。一次,漢朝廷的查案委員到河南濟源縣辦案,酒席桌上,查案委員稱贊郭解的俠義行為,而參與陪吃的一個儒生,則把郭解大罵了一番。酒席散后,那個儒生被人殺死,舌頭也被割了。縣政府官員找到已經遷徙到茂陵的郭解,責成他交出兇手,郭解的確不知道是誰所為,兇手又抓不到,縣政府只好依法宣告郭解無罪。這時公孫弘站出來,力主誅殺郭解,他的理由是:雖然郭解不知道是誰行兇殺人,但比他自己親手殺人的罪行還重。故上奏皇上,把郭解全族都殺了。

殺一個俠客郭解連同他的全族,還不足以說明公孫弘的狠毒,這之后,他又扭轉武帝劉徹的主意,將罪不當誅的高級國務官主父偃殺了。

主父偃是個貪官,且有一套“貪理”,他如是說:“我自束發游學四十余年以來,一直不得志,以致父母不把我當兒子,兄弟不收容我,朋友也遺棄我,我窮困的日子太久了。一個男人活著的時候不能做大夫備五鼎、烹佳肴,死的時候也要備五鼎、烹佳肴來祭祀。我現在就好像路途遙遠而太陽已經下了山一樣,等不及了,所以我要倒行逆施,急暴從事。”

主父偃的“貪理”赤裸裸,一絲不掛——年紀大了,再不貪來不及了,因此要倒行逆施,高效率、高強度地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斂財暴富。

主父偃“貪理”的核心是“等不及了”。他年輕的時候不得志,游蕩了四十余年,弄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父母、兄弟、朋友都嫌棄他,他積攢了四十余年的怨恨,就等著有朝一日爆發。結果他還真的把這一天等來了。

公元前一二八年,游蕩了四十余年的主父偃,搬出四書五經給皇上上書。主父偃畢竟游蕩了四十余年,畢竟在苦心鉆營的四十多年中長了一些見識,因而在上書言事中能鸚鵡學舌似的講出一些道理。如他在諫伐匈奴的奏章中說道:國家雖然廣大,好戰一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戰一定危險。雖然這話是從《司馬法》上搬來的,但他畢竟能搬來,且能用得恰到好處。因而主父偃一連上書九件,八件得到武帝劉徹認可。這下主父偃終于找到了升官發財的機會,一年之內升了四次官,由一個流浪漢升至中大夫。

登上中大夫寶座的主父偃,這時算來也近六十歲了。這么一把年紀,著實令他頭痛。年輕的時候渾身有的是勁兒卻沒本錢去使,如今老了老了有本錢去使吧,又沒有多大勁兒了,也使不了多長時間了。于是乎,主父偃濃縮人生,利用有限的時間去作無限的貪婪,大肆斂財,毫不顧忌。在他由民到官的驟然轉折中,主父偃更增添了對親戚朋友的怨恨,他找到他們,往地上撒了五百金,惡狠狠地說:“當初我窮的時候你們不許我進門,如今我跟你們絕交,不許你們進我的門!”

為了實現更大的貪欲,主父偃企圖以女兒作籌碼,做更大更長久的撈取。當時齊國有個宦官叫徐甲,入宮侍候皇太后,皇太后有個外甥女叫娥,很受寵愛。出于對外甥女長遠富貴的考慮,皇太后派徐甲為說客,游說齊王,叫齊王取娥為妻。主父偃打探到這個消息后,找到徐甲,請徐甲把他的女兒搭上,給齊王作個嬪妃。齊王本有王后,聽說這事后她在后宮鬧起來了,鬧得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后只好打消叫外甥女做齊王妻子的念頭。主父偃一看事情敗露,在武帝劉徹面前進讒言,說齊王對朝廷不忠,說齊王與姊妹亂倫,等等。武帝于是派主父偃到齊國去調查。主父偃一到齊國,一頭扎進齊王的后宮,審問嬪妃,命令她們必須把犯罪的證據、供詞都牽連齊王,安到齊王身上。齊王一看這來頭,只好自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主父偃因為女兒做不成嬪妃而陷害齊王的做法,被人告到朝廷。武帝劉徹打算治他的罪,但并不打算砍他的腦袋。畢竟主父偃是他的一個謀臣,給他在治國安邦上出過一些好的主意;還有畢竟按當時的法律,主父偃罪不當誅。這時公孫弘又一次站出來,極力陳述主父偃該殺的理由,他說:“雖然齊王自殺不是主父偃脅迫的,但齊王自殺后,齊王因沒有后代而致使齊國撤銷,如果不殺主父偃,怎么向天下謝罪。”武帝劉徹于是改變主意,下令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

這個貌似儒雅、恭謙的公孫弘,還數度用軟刀子殺人。汲黯曾當面“揭露”過公孫弘的虛偽,公孫弘便出主意,鼓動皇上把汲黯調走。力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學泰斗董仲舒,因為當面指責過公孫弘“專門拍馬屁”,而遭到公孫弘的軟刀子謀殺。公孫弘因為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一步步爬上了高官,享受著榮華富貴。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善于見風使舵、附庸風雅的公孫弘,十分尊敬董仲舒,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裝出一副與董仲舒“親密得如同生死之交”的樣子,但他的骨子里就刻下了董仲舒罵他“專門拍馬屁”的仇恨。公元前一二四年,公孫弘向皇上舉薦董仲舒,叫他去膠西國任丞相。膠西國國王劉端,是武帝劉徹的兄弟,因為這個原因,劉端驕橫放縱,濫殺無辜,屢屢觸犯國法,朝廷派往膠西國的丞相,被劉端找茬整死的就有好幾個。公孫弘舉薦董仲舒去做膠西國的丞相,無異于叫董仲舒去送死。待武帝劉徹的詔書下來后,董仲舒別無選擇,只能以患病為由,辭官回家,從此告別朝廷,也遠離了公孫弘。

使“百家”被罷黜,使儒術得到獨尊的大功臣董仲舒,萬萬沒有想到,他不得不以患病為由告別朝廷、辭官回家的根本原因,源于他極力推舉“獨尊”的儒術,以及把儒術玩弄得爐火純青的一幫儒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超碰91免费人妻| 亚洲αv毛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日本久久免费| 国产91小视频|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片|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日韩国产另类| 亚洲综合第一页|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黄|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在线看|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婷婷激情亚洲|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伊人福利视频| 99精品在线看|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www.youjizz.com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经典三级久久| 蜜桃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动态图|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一区二区自拍| 五月婷婷综合色|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