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書·君陳》有言:“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有忍耐精神,所做之事才能成功;有忍讓包容的胸懷,德行才能廣大。包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它不僅包括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周易》則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處的“厚德載物”強調(diào)了涵養(yǎng)以及胸懷對于以個人成才甚至成功的重要意義。讀罷《了凡四訓(xùn)》,感觸頗多。不管是立命、改過、行善、積德,就一個人的一生而言,能以其為參照內(nèi)外兼修,必能改造命運,無福不可求。
一、舍與得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義不容辭的舍,而毫不在乎是否得到。一般人總以為付出一定要有回報,今天的舍換來的一定是明天的得。其實不然,當(dāng)面對眼前安逸悠閑的生活時,很少有人愿意舍棄這樣的生活而一切從頭開始,因為那意味著為一個充滿未知數(shù)的未來進行投資,存在著很大的風(fēng)險。
了凡先生說:“在難舍處能舍,在難忍處能忍,難而能為最可貴。”是的,有這樣一句話說:“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當(dāng)我們下定決心去完成一個目標(biāo),實現(xiàn)一個夢想時,需要自主和自信,用自己的堅強剛毅、奮發(fā)圖強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誘惑,我們都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底。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當(dāng)我們?yōu)閸湫碌哪繕?biāo)而奮斗時,那種追求理想主義與完美主義的偉大抱負時刻在提醒自己不能放棄,哪怕不擇手段,哪怕鋌而走險。其實不然,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但是它卻很真實地存在著,我們無法逃避也無法改變,雖然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用自己寬廣的胸襟和虛懷若谷的心態(tài)去接受那些不可改變的事。或許當(dāng)時我們放下了自己的自尊與身段,舍棄了所謂的身份地位,但我們得到的卻是人生最可貴的包容與寧靜,以及一個人的自覺和自省。所以不管是舍什么,得什么,當(dāng)我們學(xué)會用智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言行的時候,我們也是在選擇成功的過程。
二、天與人
從古至今,有關(guān)天與人關(guān)系的論述存在著很多的爭論。我們不一定是董仲舒“天人合一”觀念的支持者,抑或是程朱理學(xué)中“存天理,滅人欲”的推崇者,正如了凡先生在家訓(xùn)中說道:“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先不論是否人真的能勝過天,在此且要說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即可,上可無愧于天,下可無愧于心。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只有當(dāng)自己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后,我們才能毫無畏懼地說“聽天由命”。
超脫做人,積極做事,有很深的警示意義。了凡先生說:“人相敬愛,要常作恐懼想;家世望重,要常作卑下想;即使學(xué)問頗優(yōu),也要常作淺陋想。”不管我們曾經(jīng)取得多么優(yōu)異的成績,也不管我們出身自多么顯赫威望的家庭,在為新的夢想而起航這一刻,一切從零開始。而唯一不能為零的是:我們不能忘記“積極”二字,與人與己,積極地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zhàn),積極地去尋求每一次機遇。
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包容是行走歷練的基石,在生命的過程里隨時隨地保持寬容的心態(tài),海納百川的廣闊心境便會悄悄滋生,人的德行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提高和升華。“無求”的真正含義也并不是沒有追求,而是說在追求理想或者其他的時候,不要以一些世俗的、急功近利的目標(biāo)作為事業(yè)的最終目標(biāo),而是能夠把所要做的事情的真正目標(biāo)視為最終目標(biāo)。如果一件事情是個人喜歡并且熱愛的,肯去投入大的精力去經(jīng)營和維護,那么千萬不要樹立過于急功近利的目標(biāo),它往往會使事情和人喪失正確的方向。
所以翻開《了凡四訓(xùn)》吧,這本書不只是了凡先生對自己兒子們?yōu)槿颂幨碌挠?xùn)誡,更是我們所有人追求夢想之路上所需的參照標(biāo)準(zhǔn)。時代變遷,精髓未變,要想走向成功,我們?nèi)孕枰o下心來,認真讀書,在一字一句的琢磨里仔細玩味包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