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太大的意外,2012年將有超過四十部長篇科幻著作與讀者見面。約一半是舊作再版,另一半則是首次問世。其實,那些再版的舊作大家也可以當新作來看,因為當年它們出版的時候并不引人注目。比如綠楊一向以短篇“魯文基系列”聞名,其實他出版過幾部相當夠水準的長篇,只是當年發行得不好。希望大家在今年能對他的兩部再版長篇予以關注。
長篇小說一向被稱為“文學重武器”,科幻文壇也不例外。2010年底,長篇《三體》和《地鐵》的出版,成為中國科幻復興的標志性事件。然而,領頭羊后面一定要有羊群跟上,否則不足以撐起一個時代。2012年像羊群一樣面世的這些長篇里,有不少頗具特色的作品很值得關注。
1985年,由于遭受“清污”運動而萬馬齊喑的科幻界,忽然有一本長篇得以出版,許多老科幻迷都記得這部名叫《古星圖之謎》的作品。2012年,大家即將看到它的續集,一部作者花了將近三十年時間醞釀、創作和修改的作品。
湖北作者胡行寫的短篇《飛啊飛》,算得上中國“蒸汽朋克”流派的經典,曾進入過科幻年選,然而它只是一部長篇的節選。直到今年,大家才能看到這部長篇的原貌。
阿飛曾經擔任過《奇幻世界》的主編,并因此廣為人知,現在還用這個筆名主編《阿飛幻想》雜志。他最初是通過科幻圈進入創作領域的,然而直到今年,大家才有幸看到他的長篇科幻。
查羽龍是大陸唯一以武俠敘述風格寫科幻的作者。他的“武俠式科幻”里并沒有格斗,而是將科幻構思以近乎于比武格斗的情節寫出來,在結合兩種類型文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2012年我們也將重溫他的努力。
鐘拓奇也是一位值得關注的新作者,他堅持引進西方“技術驚險”小說的理念,并以此為基礎打造出“墨龍”系列,甚至專門為出版科幻成立文化企業?!凹夹g驚險”小說是從科幻中衍生出來的新類型,在理工科人口大爆發的時代頗有市場。
筆者每每提到市場,很多作者不以為然,不過宏觀市場向好的方向發展終究還是科幻的福音。2012年出版的新作有不少被壓了十年之久,比如龔鈷爾的《雪城》,馮志剛的《海羽藍翼》,阿飛的《周游記》都是如此。即使我的《決戰同溫層》也整整壓了八年。記得它剛完稿時,切爾西隊還剛剛拿下英超冠軍呢。在科幻浪潮跌入低谷的時候,一線作者都很難有機會出版自己的長篇,只能依靠雜志發發短篇,何況當時那些還沒有站穩腳跟的作者。
每個科幻作家當初都是科幻迷。他們什么時候嘗試創作呢?出版勢頭好不好肯定是個參考因素。于是今年我們將看到一批新的長篇作者,比如東北的仲崇民,重慶的蕭星寒與賀磊,北京的龔鈷爾等人。從科幻迷到科幻作家,他們走完這一過程的時間要比我們當年那代人長。20世紀90年代整個科幻界都沒有幾個作者,新人容易冒出來。而今天的新人則要與王晉康、劉慈欣等十幾個一線作者去PK。如果不是因為科幻蛋糕變大了,出版社很難去選擇他們的作品。
出版勢頭不好的時候,老作者們雖然有構思,但不敢動筆寫,怕稿子壓在手里。只有出版勢頭向上,這些聞到風頭的作者才敢動筆。于是我們今年將會看到阿飛的《美麗異世界》,我的《西北航線》和《孤島潛流》等剛剛脫稿的新作。
2012年大家還能看到許多老面孔再版自己的舊作。蘇學軍、凌晨、趙海虹這些創作了十幾年的老作者都會在今年拿出長篇,重續他們與讀者的關系。
2012年科幻出版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港臺兩地將有近十本長篇在大陸出版或者再版。包括張系國、黃海、蘇逸平、譚劍等港臺標志性作家,這也是科幻市場向好的一個標志。這些地方的作者思路開闊,與國際接軌較早,作為華語科幻大家庭中的成員很有特點。
最后順便介紹一個與長篇出版并非直接有關,但也密切關聯的動態,2012年將會有三十本左右的科幻評論類圖書出版!如果不是科幻市場做得足夠大,這種專門針對科幻迷的讀物幾乎不會有出版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