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奢侈品市場陷入低迷時,中國市場卻逆流而上,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中國社科院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上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125億美元,為全球占有率的27.5%,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前有接近80%的世界頂級奢侈品牌進駐中國市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奢侈品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
我國社會的奢侈現象
我國富不富?豎比的話,應該說,確實比30年前富多了。但橫比還算不上富裕,因為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十幾分之一。況且還有4000萬人生活在溫飽線以下,1.28億人需要扶貧。盡管如此,但仍然阻擋不了奢侈的腳步和有錢一族的奢侈消費的生活。
天價采購,你方唱罷我登場。近年來,多起地方政府天價采購事件便是例證。遼寧省撫順市財政局公布的招標公告,指定了7臺市價2300元的蘋果i-TcVch4當U盤,被網友稱為“史上最貴的U盤”。蘇州市交警采購了21臺5999元的i-Phone4做警務通。寧夏區政府財政廳一次采購25輛奧迪A6,每輛34.98萬元。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法院采購兩臺豪華電動按摩椅,每臺花費上萬元。華中某國土部門為了信息化,一次采購上百臺電腦,放在倉庫里兩年無人問津。近日,一系列地方政府“奢華采購”事件還在網絡發酵,人們不禁要發問,《政府采購法》和《預算法》為何管不住此起彼伏的天價采購?
猛吃海喝,用一半來廢一半。去年春節,蘇州一桌年夜飯38.88萬元,引起社會強烈關注;今年還是蘇州,某酒店又推出52013元的情人節套餐,創下該市酒店情人節套餐的最高價格記錄。其實,近幾年有關天價年夜飯的新聞不斷被媒體曝光,從前幾年開始的8.8萬元到18.88萬元,一直飆升到近40萬元一桌。曾有媒體披露,僅西安一年因豪吃豪喝而浪費掉的剩菜剩飯就高達450多噸,這種浪費全國各地都存在。央視《新聞1+1》披露說,“每年在擁有一定規模餐館里頭消費的餐飲,最后倒掉的最少能養活兩億人,中國農業大學專家課題組調研認為,保守推算,2007年至2008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于2.6億人一年的所需。”
公款社交,規定難敵潛規則。被稱為“史上最牛吃喝賬”的廣東汕尾市煙草局,2010年吃喝招待達1200多萬元,而2008年4月之前一年為兩三百萬元,對此,新華社記者報道:該局最多一天吃掉13萬元,一個月吃喝206萬元,2010年中一次吃喝1萬元以上的就有400次,位置偏僻的海豐縣 門鎮一個飯店,煙草局在2010年8個月時間里,就消費近100萬元。江蘇海門一個縣級市,對口接待四川綿竹市審計局一行15人,兩天就花費2.7萬多元,而實際工作交流僅半天時間。去年下半年,山西平遙自曝公務接待不堪重負,一年10萬人次,僅門票就少收入1200多萬元。前年,國電公司在湖北一次例行公務,3天就花掉公款232萬元。鐵道部只有5分鐘的宣傳片,請名導攝制花費1850萬元,此事再次加深了鐵道部大手大腳奢侈的印象。
豪華樓堂,黨政帶頭比闊氣。全國豪華地標“建筑競賽”如火如荼,在今后三年內各地將有有200座標志性建筑落成,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地標封頂。央視報道:浙江金華市邀請全球17名頂級建筑師、藝術家參與設計的建筑藝術公園,投資3000萬元,8年時間,從開工建設到高調開園,再到沉積殘破,今日已成“奢侈的‘廢園’!”據6月26日《中國青年報》載:海南三亞中級法院辦公樓建于1996年,主樓12層,在投入使用13年后,認為寒酸不氣派,于是啟動裝修改造計劃,原招標計劃概算1832萬元,由政府投資,后來邊施工邊修改計劃和圖紙,最后費用增加到4000萬元,由于難以承載為了體面豪華而過重的鋼結構和過多的大理石重量,結果把好端端的辦公樓硬是折騰成了主體樓傾斜的危樓。從城中村改造到大中小城市的無序擴張,再到黨政機關集體搬遷或大興土木裝修,每次“推手”都是黨政機關。有的領導人換屆一次,單位辦公樓、招待所就要裝修一回。近日《學習時報》刊登中央領導的講話指出,“縣委、縣政府等辦公樓占地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氣派、裝修越來越豪華,擔心坐在辦公樓空調吹著、電腦玩著,不下基層、不聯系群眾,會離老百姓越來越遠。”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商務送禮,炫耀消費拉差距。最早從媒體上見到的就是遼寧慕綏新的一身行頭,從頭到腳都是名牌,令身在燈紅酒綠場所的香港記者大吃一驚。后經查實,一身名牌行頭都是以“商務”之名接受的禮品。無論是“土地奶奶”、“豪華香煙門”、“名表門”、“煙草日記門”、“裸照門”、“潛逃門”等等,一批被查處的貪官,無一例外的都與商務送禮有瓜葛,安徽某貪官,僅高檔名表就有十幾塊,已被公開拍賣。湖南某貪官,有名牌皮包10多只,老婆接受商務送禮的頂級名牌拎包等達30只之多。除此還有字畫、古玩、黃金、鉆石、高爾夫門票、會員卡等等,投其所好,無所不包。一份最新報告稱,2011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增長近23%,其中50%的奢侈品消費是用來送禮的。
言傳身教,相互攀比壞風氣。據《新民晚報》載:一對夫婦在意大利米蘭大街一次購物就花去25萬歐元,約合224萬元人民幣,外國人看了都對中國富人感到不可思議。富人如此,而年輕人也趕風頭,說到底還是炫富心態使然。如果把造成年輕一代攀比奢侈風的責任完全歸咎于他們自己,恐怕有失公允,因為連幼兒園和小學生都開始奢侈了,從拼爹、拼錢、拼關系開始,所謂的“貴族學校“就是典型的奢侈攀比產物。這不該是孩子們的錯,問題的根子還是在大人身上,是父母或其他長輩們平日言傳身教結出的果子。前年媒體報道,北京有個13歲的小孩,常跟父母進出豪華娛樂休閑場所,耳聞目染,竟在周末拿走家里2張卡和1.3萬元現金,出去包房等消遣4天4夜;深圳有個9歲小男孩,把過年收到的9000元壓歲錢,用于招待5個同學,3對男女同學玩起了PK,一次消費7600元。還有一小孩伸手拍了別人的寶馬車,車主出言不遜,小孩父親趕來出口500萬買下車當場砸掉,這對家庭、對孩子有何益處?
瘋狂禮品,制造奢侈式刺激。蟲草價格瘋漲至每克700元以上,53度飛天茅臺已經“飛龍在天”,市場零售價普遍沖破2000元,洋酒拉菲勢頭也很兇猛,1982年的拉菲價格十年間上漲近10倍。而且,這些東西價格越上漲,越是受人追捧。天津多家黑天鵝蛋糕店,櫥窗里展示出赫然標著1999999元的立體蛋糕實物模型,令不少路人駐足觀看。春節到來之際,國內禮品更是市場上,高檔禮品“龍騰虎躍”,就連傳統節日里的粽子、月餅、湯圓、水餃等,也都被瘋狂炒作成“奢侈品”了。蟲草到底多補人?茅臺到底多好喝?拉菲究竟是個什么味兒?湯圓有什么特異營養?在精明的生意人看來,這都不是關鍵。“買的不吃,吃的不買。”一言以蔽之。
奢侈綜合征的病因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腰包鼓了,市場的選擇多了,社會交往頻繁了,禮品升級換代、價格提升了,這也順理成章。更何況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常的人情往來,只要個人經濟能力允許,本亦無可厚非。但在禮品市場,諸如瘋狂蟲草、天價煙酒以及多種奢侈消費等大行其道,這種連經濟學家們都感到困惑的“吉芬現象”,值得人們深思:瘋狂的背后,是否存在深層的社會原因呢?
一是無度公款消費帶了壞頭。我國公款消費有多嚴重?每年全國兩會期間,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有議案,直陳以“三公消費”為代表的公款消費問題。去年有報道說,公款吃喝約為5000億元,公車消耗約為4500億元,公款出國(旅游)約為3000億元,酒店、KTV、休閑、夜總會等場所,公務人員出入和公務消費成為行業火爆的主要支撐。前幾年,中原某市暗查公務吃喝,結果僅一個月時間,飯店、酒店就有近半關門。今年兩會后,國務院召開一個會議,茅臺酒就降價幾百元,對此,有人形象地說:公務消費沒公務,吃喝玩樂全報銷。還有公款采購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湖南省文化廳公開采購音響,報價7000元沒中標,1.9萬元的反而中標。結果還引發一場官司,其核心就是年終黨政機關突擊花錢。大量的財政預算要在最后兩個月內花光,只有花光才能保住預算指標,否則要扣掉,預算的科學性何在?
二是黨紀政紀約束缺乏剛性。客觀地講,近年來我國也出臺了不少禁止公款吃喝等方面的規定,但是收效甚微。每年元旦、春節前,中辦、國辦以及紀檢、監察等部門都要發文重申嚴禁“公吃、公送、公拜”等等突擊花錢的規定,已不是“三令五申”,而是“N令N申”了,其結果卻大多都成了一紙空文,毫無半點效力可言。比闊氣、講排場、搞攀比已成了時下的潛規則,社會已經到了不送禮辦不成事的地步。
三是“富二代”們一味追求享受。從“豪華車”到“天價包”,再到不斷被曝光的各種奢侈消費生活。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到40歲,這正是被人們稱之為“富二代”的年齡段,他們主要是靠家庭的財富在消費。有專家研究認為,隨著獨生子女一代走上前臺,中國家庭消費結構已經出現向下傾斜的趨勢,家庭消費中子女消費成為重心。以前,子女成年后,更多承擔著贍養父母、支撐家庭的責任;如今,隨著社保體系的建立,越來越多成年子女仍在接受父母的資助。他們占有較多家庭資源,卻較少承擔責任。日前,有媒體對江、浙、滬網民進行了一項關于奢侈品消費的調查,結果顯示,68.8%的受訪者愿意自掏腰包購買奢侈品。不少年輕人為購買奢侈品不惜透支銀行卡,寅食卯糧,瀟灑地成為“負(債)一代”。
四是奢侈消費背后潛藏多種腐敗。來自媒體的調查數據顯示,87%的人感覺當前地方政府“天價采購”現象嚴重,其中53.8%感覺“非常嚴重”。而98.1%的受訪者表示,政府“天價采購”影響自己對政府的信任度。“天價采購”行為不僅違背了公共財政原則,浪費國家資財,而且敗壞了政府形象,容易助長政府機構與公共部門奢靡享樂等不正之風,破壞了政府采購制度和監督制度的嚴肅性,其中往往暗藏腐敗。比起奢侈品的種種奇事軼聞,通公民更想知道的是:究竟哪些人在消費奢侈品?合法致富的人有多少?吃“壟斷大餐”的占多少?那些在全球購豪宅、游艇、私人飛機、在藝術品拍賣行一錘定音的中國買家們,是如何“發達”的?不斷爆出的官員“名表門”、“名煙門”背后,又折射出哪些不光彩的掠財手段?撥開“已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的珠光幻影,我們更應關注并打開那侵蝕大多數人權益的“財富暗箱”。《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認為,就奢侈浪費程度來說,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公款吃喝(92.6%)、公車濫用(83.1%)和城市道路反復修筑(76.2%)。凡是物質與功利裹挾之下的公款豪華禮品和各種奢侈,難免成為人們難解的“心結”,也容易淪為違法犯罪、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腐敗與奢侈互為因果。
奢侈綜合征引發的思考
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轉型期,如果就事論事,這沒什么大驚小怪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具有高消費能力的富人階層,他們推崇個性,追求時尚,成為奢侈消費的主體。只要他們的收入合法,我們對此既沒必要過多關注,也沒必要“羨慕嫉妒”——因為每個人都想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以往,一提及“奢侈品消費”,很多人都認為它是“昂貴、華而不實”的代表。但事實上,奢侈消費就在我們身邊,奢侈品消費時代的到來無法阻止。我們并不是要去提倡奢侈消費,但面對中國已經出現奢侈品消費階層的現實,怎樣引導中國的消費者去面對這樣一個市場?面對這樣一個群體、這樣一個潮流,這是擺在我面前一個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
一、倡導節儉理性消費觀念。現在,盡管社會財富已有較多積累,盡管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當的提高,但有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節儉意識卻淡薄了,甚至早已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置之腦后。說什么“如今社會發展了,節衣縮食不合適宜了。”我認為這是認識上的誤區,對此必須加以正確引導,絕不能把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與艱苦奮斗對立起來。生活中,還是應量入為出,不要盲目攀比,更不可大手大腳,奢侈浪費。
二、注重黨風政風引領作用。在奢侈品消費方面,黨風政風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不在“三公消費”上花錢無度,假如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都不坐豪車、住豪宅,買奢侈品一擲千金,假如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都不去凡事得講排場、抖威風、擺闊綽,如果沒有這些壞榜樣的引領,那我們的民風會好得多。毛澤東等老一輩都是節儉的楷模,毛主席一件睡袍,補丁就有20多處,的確讓人敬佩。
三、辯證認識奢侈品消費。業內人士表示,奢侈品的概念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內涵:十幾年前,擁有一部私人轎車就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如今,轎車夢在很多家庭已經實現了;以前,人們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有人挎LV包,現在也已并不鮮見了。中國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王耀認為,今后,奢侈品消費市場可能繼續升溫,但奢侈品絕不是大眾化的。從商家來看,奢侈品營銷應該考慮地區高端消費群的購買力和文化層次,不能揠苗助長。從消費者的角度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文化需求來取舍。對待奢侈品消費,應做到不刻意追求、不排斥。面對奢侈品這一新興消費市場,要順勢引導,積極扶持,不能一棍子打死,把奢侈品消費扼殺在萌芽之中。對于家庭和個人來說,在奢侈品消費方面應堅持理性原則,切莫“死要面子活受罪”。
四、正常消費和奢侈浪費應有界定。國外對正常的公務接待和消費都有明確而又可操作的規定,有的細化到具體的菜和點心、水果。香港特區的規定就很明確,連特首本人也不例外。原特首曾蔭權主動提出對自己一次出訪巴西期間的花銷進行審計,審計署沒敢怠慢,將他任期內55次外訪的賬目馬上調至桌面,其中特首入住特級套房成為審計人員的重點審計目標。后來,特首在一次立法會的質詢中透露,按照審計署的建議正在制定相關規則。相比我們,類似的規定也有不少,但都比較籠統,界定不清,缺乏剛性與可操作性,更缺乏接受監督的配套措施。國務院出臺的“公務魚翅”禁令三年內才能做到,能不能更快一點?因此,對公務奢侈消費做出明確界定已成當務之急,并應主動向社會公示,以接受監督和處罰。
五、警惕奢侈消費背后的腐敗問題。時下的“奢侈品拜物教”無疑助長了物質享樂主義,悄然侵蝕著一顆顆心靈,誤導著眾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生觀,使社會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管理學上有條定律:花自己的錢,為別人辦事,講求節儉,不講求效果;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講求效果,不講求節儉;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既講求效果,也講求節儉;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既不講求效果,也不講求節儉。專家表示:政府“豪華采購”不是花自己的錢,所以不求節儉,盡可能多花錢。當名家字畫成為“雅賄”載體,當購物卡暗藏行賄玄機,當奢侈品充當“關系通行證”,當天價消費成了“面子工程”,當豪華氣派被看作是“為官政績”之時,這些遭金錢、權力異化了的禮品和奢侈消費,如同一個個吞噬社會資源、毒化社會風氣的潘多拉魔盒,滋生了各種各樣“盒子里的腐敗”和餐桌上的腐敗。公款吃喝、豪華浪費、奢侈消費等等不入罪,已經結出了社會惡果,它不僅毒害當代人,而且會對幾代人產生負面影響。
在我國社會開始向頂級品牌集體致敬和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加入奢侈消費隊伍的背景下,我們也該到了集體反思的時候了。畢竟生活不等于奢侈品,也絕不應該只有奢侈消費的生活。
(責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