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個社評,標題叫《反腐敗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攻堅戰》,文中表示,中國人民應該容忍一定程度的腐敗,這是世界各國都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重要的是把腐敗控制在民眾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內。這樣的言論一經出爐,頓時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近年來,在人民網舉辦的多次“兩會,人們最關注什么”的調查中,反腐敗已連續多年排名第一。從中不難看出,當下,反腐敗絕對是人們最關注、最焦慮,同時也是民憤最大的集體訴求之一,可謂千夫所指。
“要控制到民眾允許的程度”,出此與民意極端對立的話語,是在胡言亂語,還是在試探一下反響,或是想透點什么信息,引導一下輿論,真不知居心何在!不過此種論調能在如此高端、且權威的媒體上發表,不能不令人多想,乃至震驚。
古語道:“求其上則得其中,求其中則得其下,求其下則無所得。”對于腐敗不“零容忍”,而是“要控制到民眾允許的程度”,這樣的反腐態度、如此寬厚的反腐底線,非常讓人失望,實在與民情民意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同時也讓所有的腐敗分子們暗喜,沒想到還有人替他們著想,為他們的不軌留出可行的空間。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主張,對履行職務時接受禮物的人員應該處以極刑。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打擊腐敗也都是采取了“零容忍”態度。如新加坡就堅持“打老虎也打蒼蠅”,對收受2新元的賄賂行為,都將追究刑事責任。又如,中國香港特區之所以被稱為全球的“反貪典范之都”,究其原因,就是對腐敗絕不姑息,在香港對腐敗行為的態度是“零容忍”,不管金額大小,只要涉貪,堅決一查到底。據記載,在香港查處的受賄案中,涉案金額最少的只有10元錢。
美國預防犯罪學家喬治·凱林和詹姆斯·威爾遜早在1982年曾經提出著名的“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一幢大樓的一扇窗戶遭到破壞而無人修理,肇事者就會誤認為整棟大樓已無人管理,從而得到可以任意破壞的暗示,緊接著就會發生一系列犯罪行為。香港廉政公署把“零容忍”理念應用于廉政建設,清廉指數一躍位居亞洲前列。一方面,在制度設計時對任何腐敗行為均不予容忍,從而堵塞了輕微腐敗的漏洞。另一方面,實施“舉報必接、有腐必查、懲腐務盡”的原則,在執法中時時體現出對腐敗的“零容忍”精神。
從世界各國廉政建設的經驗來看,一國的反貪指數越高,官員的腐敗行為就越少。反之,腐敗現象就會一發而不可收。實踐證明,“零容忍”腐敗對于反腐倡廉建設至關重要。其一,“適度容忍腐敗”是反腐工作的腐蝕劑,只會助長腐敗現象的蔓延。當社會腐敗成風,人們對腐敗見怪不怪的時候,好官也可能產生腐敗的欲望。也就是說,對輕微腐敗不予制止,不僅會提高腐敗分子的膽量,更會激發其他官員的腐敗動機,最終給社會的大廈與基石造成致命的損傷。其二,需要警惕“適度容忍腐敗”成為部分官員的潛意識,必須切實面對民眾的“腐敗痛苦感”,而不讓人民在腐敗面前變得更加麻木,更加無奈與無望。如果社會對輕微腐敗毫不容忍,腐敗分子就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加強廉政建設,必須實施對腐敗的“零容忍”。
“在和平建設時期,如果說有什么東西能夠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的話,腐敗就是很突出的一個。”腐敗危害甚巨,反腐敗是民心所向。腐敗固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徹底根治,但這不等于就可以容忍,哪怕一絲一毫的腐敗也不能容忍,只要腐敗,就應該依法嚴懲不貸,并無中間地帶可以緩沖,也不存在情有可原的允許或讓步。官員作為人民的公仆,必須廉潔自律,權為民所用。所以,杜絕腐敗,既是對自己自身的要求,也是對人民負責的要求。同時,反腐敗也是我們的立黨之本,立國之本。這條高壓線絕不可松動,尤其是當下。
(責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