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繼而會認真思考,最后卻如走進迷宮、找不到出口的話題:“我們為什么最終要選擇走進婚姻?”這個問題的本質,也許與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一樣,難有說服大眾的標準答案。
我們采訪了近一百位或即將走進婚姻,或正在圍城度日,或已告別愛情墳墓的人。面對這個看似平常的問題,沉浸在戀愛甜蜜中的情侶多數脫口而出答案,有的人在一小會兒的思考后才慎重開口,甚至有人在經過極其慎重的考慮后,抱歉地告訴我們:“真是對不起,我也不知道當初自己為什么要結婚了。”說這話的人,結婚十四年,離異四年,正在考慮是否有再結一次婚的必要。
而能說出口的結婚理由,總結出來,不外乎年齡的壓力、生活的慣性、責任感使然、家庭的要求等等。
年齡大了,長輩們都在催促自己結婚了;
結婚生子,都要走這一步,正好身邊人還不錯,就結了;
周圍的同齡人都結婚了,自己還是單身,和他們格格不入了;
談戀愛都談了五年了,再不結婚怕真的沒激情了;
對象的條件很不錯,不結婚怕對方跑了,以后后悔;
父母身體不好,希望看到自己成家,算是讓他們放心;
只談戀愛不結婚,有種不負責任的感覺;
……
幾乎所有理由,都圍繞“他人”、“他物”等外界壓力,而發自內心的情感需求,排名反倒極其靠后。只是不管是哪種答案,所有被訪者都同意這樣的觀點:兩個人戀愛了,不出意外,最終的結果就應當是用法律手段將彼此捆綁在一起,締結新的家庭。
但在走向終點的路途中,有多少人會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你是否了解結婚與戀愛的區別?”“你最希望從婚姻中得到什么?”
若明白婚姻的痛苦遠遠大于愛情的甜蜜,卻仍然執意要走下去,那后一個問題便顯得尤其重要——結婚的理由,便是你對婚姻抱有什么樣的期望,希翼婚姻能帶給自己什么樣的好處。
通讀中國現代婚姻百年史,身不由己的結婚理由比比皆是,憑一腔激情沖進圍城的也非少數。我們不以感情為評判結婚理由好壞的標準,不管是為情為理想,還是為錢為權利,明白自己為什么結婚,才能找準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好好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