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約有300萬名孕婦流產。孕育一個小生命,不少準媽媽喜憂參半,喜的是要“升級”當媽媽了,憂的是如何確保寶寶健康出生。必要時,我們需要進行一些保胎措施讓胎兒順利成長。
神經緊繃的保胎大軍
科學研究表明,與50年前相比,流產率由過去的5%左右上升到現在的17%。大多數情況下,想要孩子的時候難以懷孕,懷上孩子的時候難以保胎,保住了胎兒卻難以自然分娩,終于分娩了卻沒有奶水……
張林佳就是其中一位準媽媽。由于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懷孕12周,張林佳的B超顯示,寶寶在8周大時停止生長,胚胎已經鈣化,與子宮有些粘連。
一般情況下,自然流產原因有三,染色體異常、夫妻間的免疫因素、黃體功能因素。而產科醫生唐清秀指出,不健康的現代生活樣態成為保不住孩子的另一大原因。
從生活方式來看,壓力影響居首位。教師、記者、IT從業人員等,都是保胎的主力軍,這些人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容易精神焦慮,出現先兆流產。
從生活環境來看,過多接觸放射線及砷、鉛、甲醛、苯、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化學品,會帶給胎兒致命傷害。此外,受過污染的空氣、水、食品、藥品等,不僅影響母體,還會對胚胎造成二次破壞,導致胎兒畸形。
從生活觀念來看,超齡育兒成為普遍現象。30~35歲是保胎的主要人群。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卵巢功能開始走下坡路,卵子質量相對較差,身體機能也隨之下降,流產的風險相對較高。
不是所有胎兒都有保衛的必要
有數據顯示,懷孕之后的女性有15%會發生先兆性流產的癥狀。
對每位要求保胎的準媽媽,醫生都會打個比喻:“如果胚胎這顆‘種子’不行,它發育到一定的程度便會自然流產。就像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種莊稼,如果種子有問題,地再好也無法‘瓜熟蒂落’。”
36歲的陳美潔曾經7次流產,醫生發現夫妻倆染色體都有問題,提醒她不要再懷孕。但夫婦倆十分想要孩子,冒險懷孕,十月分娩后,發現孩子是腦癱兒,夫婦倆痛苦不已。
“種子”是決定胎兒質量的首要因素。種子質量不好還盲目保胎,即使能出生存活,也可能伴有先天缺陷或畸形,或者因體弱多病而早期夭折。從優生優育和遺傳角度來看,自然流產是人類不斷優化自身的一種方式,對新生命進行的自然選擇,可以使畸形兒出生率大大降低。
但越來越嚴峻的懷孕不易現象,讓許多人寧可冒險保胎也要圓父母夢,卻不知盲目保胎將導致稽留流產和感染,造成子宮內膜炎癥或輸卵管炎。這些炎癥都有可能使輸卵管受堵,加重不孕不育。更可能因稽留時間過長,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危及生命。
保胎還是流產?醫生建議,出現先兆流產的孕婦先進行正規檢查,確定是否為宮內孕、激素水平正常與否、胎兒發育情況等。在動態的觀察之下,胚胎正常發育,才進行保胎的工作;相反,如果醫生發現胚胎停止發育或證實胎兒畸形,建議孕婦進行流產,確保孕婦的健康安全。
但以下三種情況需要及早做保胎治療:有習慣性流產史、不孕不育史、有腰酸小腹隱痛出血等癥狀的準媽媽。
正確保胎,不被錯誤常識耽誤
為了保住腹中胎兒,不只是孕婦,全家老少都使出渾身解數。然而在醫生看來,有些努力不僅無效,更會帶來傷害。
誤區一:因為緊張擔心,頻繁做各種檢查
張靜剛得知懷孕時,十分緊張,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去了醫院三次,要求醫生檢查胎兒情況。但是正規醫院不建議孕期未滿3個月就進行檢查,不甘心的張靜專門找到可以進行B超檢查的小診所,求個安心。然而,由于頻繁進行檢查,孕期5個月再檢查時,胎兒生長發育不完全,產科醫生建議她流掉寶寶。
醫生答疑:在懷孕2月內過多做B超會使胚胎細胞分裂與人腦形成受到影響。懷孕4~6個月時,由于胎兒臟器發育不完善,過多做B超也會影響胎兒發育。當然,有異常情況時例外。B超檢查時間一般在懷孕5~6月后為佳,胎齡越大,超聲波對胎兒影響越小。
一般認為,懷孕18周以內的胎兒最好不要做B超,尤其在懷孕早期。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有陰道出血者,需要做B超確定胎兒是否存活,能否繼續妊娠,有無異常妊娠或葡萄胎等。
誤區二:用了保胎藥就能保住孩子
張曉曉多次妊娠失敗,因為怕再次出現問題,她一直不敢檢查。直到24周才做第一次,檢查時發現,胎兒雙腎積水,輸尿管擴張,一側非常嚴重。經過醫生詢問得知,她自從知道懷孕后,因害怕流產就一直臥床進行黃體酮注射和口服,直到孕期4個月,即使期間沒有出血和任何異常。
醫生答疑:不是人人都需要用保胎藥。一般情況下妊娠期孕激素的量是足夠的,不必補充,若出現異常情況,必須先經醫生檢查診斷,需用孕激素保胎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倘若自行濫用,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一旦妊娠末期孕激素過多,可使妊娠延期,還可造成胎兒生殖器畸形,使女胎男性化,男嬰則可能引起尿道下裂等畸形。同時造成妊娠后孕婦的消化功能減退、胃酸減少,出現燒心、腹脹、便秘等不適。因此,保胎藥的使用并不是適合任何人,需要經過診斷后再確定是否使用。
誤區三:躺著就能保胎
33歲的程芷芳前兩次懷孕,都是到了妊娠第50天左右發生流產。去年6月,她再次懷孕,經過兩個半月的臥床休息,度過“50天危險期”,全家人滿以為大功告成,但B超檢查結果讓她悲痛萬分——胎兒在50天時已停止發育。
醫生答疑:懷孕的時候總是會聽到很多人對你說:“躲在床上躺著,別到處走動!” 其實,這種做法還要因人而異。
如果有3次或以上流產史的準媽媽,一定要找到流產的原因。在孕初期接受B超等相關檢查,了解胚胎發育情況,尋找病因。如有異常,要積極配合醫生對癥治療,而不是單純臥床休息。特別注意,沒有陰道出血可下床活動,有出血要及時到醫院查找原因。醫生將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及是否保胎。
誤區四:懷孕不能吃活血藥
鐘戀每次懷孕到兩個多月時就會發生流產,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3次。這次懷孕后,她干脆住進了醫院。到了3個月時,B超提示胎心音明顯增快,提示胎兒宮內缺氧,鐘戀變得極度恐懼。醫生建議她使用復方丹參注射液,但她認為丹參有活血功能,拒絕治療。3天以后,在吸氧等方法無效后,她才勉強接受丹參治療。用藥3天后,胎心音下降,10天后正常。在醫生的指導下,她生了一個足月健康嬰兒。
醫生答疑:一部分準媽媽會因為丹參的活血作用而拒絕醫生的方法。經過多年的臨床檢查,丹參如使用得當,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胎盤血流的作用,可以有效預防流產、胎死腹中和胎兒宮內發育不良的情況。但是,使用活血化淤藥一定要在醫院使用,以便醫生及時監測用藥后的病情變化。
保,要科學地保
形形色色的“保胎術”廣泛流傳于民間,其中不乏科學合理的做法,例如限制性生活和補充必需營養素等,也有的存在爭議或者十分荒謬,如很多中醫飲食禁忌、孕婦穿防輻射服等。有時過度的保胎思維反而增加了孕婦和胎兒的危險。
33歲的肖春芳在懷孕早期有過先兆流產的跡象,加上屬于高齡產婦,在家里躺了整整兩個月。兩個月里,她在床上吃飯、喝水、看電視,除非要去洗手間,否則絕不下床。結果剛晉級成媽媽,就查出下肢深靜脈血栓。左腿有墜脹很痛,連下床走路都有點困難。
像肖春芳一樣,很多準媽媽出現妊娠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是女性懷孕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加上胎兒對血管的壓迫,容易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提高,一旦發生血栓脫落,并發肺動脈栓塞,輕者呼吸困難,重者可猝死。
因此,除有流產、早產、多胎懷孕等懷孕并發癥的準媽媽外,醫生通常會建議有先兆性流產的準媽媽初期臥床休息對保胎是十分必要,但情況穩定后,每天應該搭配進行固定量的運動,以維護健康及體力。一般的體操、游泳與溫和的球類運動都是在容許范圍內的,野外踏青、郊游也未嘗不可。
懷孕并不是生病,因此一般性的工作可以照常,但是有如下情形時,工作最好停止或轉換其他工作:
有流產、早產現象,或前置胎盤造成陰道出血時,必須停止工作;有妊娠毒血癥、懷雙胞胎或胎兒體重過輕時,最好多休息;工作場所含有毒物時,最好調換工作場所,遠離放射線劑量高的工作場所,如核能電廠、放射線檢驗室或治療室;美容師、教師或護理人員因工作的性質常需久站,容易發生靜脈曲張,應盡量減少站立的時間。
此外,準媽媽要注意護膚品的使用,如盡量少用香熏美容護膚,尤其是懷孕3個月內的準媽媽最好不用,因為香精油可能造成胎兒流產。孕婦可以化淡妝,但絕不能濃妝艷抹,因為化妝品中可能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成分,進而對胎兒造成危害。
孕中期保胎須知
1.孕期不宜脫毛
懷孕期間,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要比未懷孕時多,毛發可能會比往常明顯。這時絕對不能使用脫毛劑和電針脫毛,可以用專用脫毛刀刮除。脫毛劑是化學制品,會影響胎兒健康;而電針脫毛產生的電流刺激會使胎兒受到傷害。
2.孕期不宜祛斑
孕婦在孕期臉上會出現色斑加深的現象,這是內分泌變化的結果,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非病理現象。生產后色斑一般都會慢慢自然淡化。孕期祛斑不但效果不會好,還由于很多祛斑霜都含有鉛、汞等化合物以及某些激素,長期使用會影響胎兒發育,有發生畸胎的可能。
3.孕婦不要蒸桑拿
因為超過50℃的高溫會使懷孕3個月的孕婦流產的可能性增加,懷孕7個月后則有早產的可能。
4.孕婦不能涂指甲油
指甲油里含有“酞酸酯”,這種物質若被人體吸收,不僅對人的健康有害,而且容易引起孕婦流產或生出畸形兒。
5.孕婦絕對不能染發
染發劑中的化學成分較多,滲入皮膚后可能對胎兒的成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