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鍵詞 不為家族利益,就只為愛情
1926年,15歲的林家小姐林嫻靜初入十里洋場社交圈,甫一露面便小有名氣。這也是向外界放出的一個信號:林家千金開始考慮婚姻事宜了。
林家是江蘇省的書香世家,林父到上海后,一路平步青云,四十歲不到便任上海市長秘書要職。但生活在新思潮集聚的上海,并不意味著林家改變了封建家長制作風(fēng),至少在兒女婚姻大事上,林家依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女兒的婚姻,并不需要她自己的意見,林嫻靜五六歲時,長輩便在門當戶對的世交家庭中尋找聯(lián)姻人選,此后十年,父母在滿足家族利益和需求的前提下,盡量為她定下一樁“應(yīng)該會幸福”的婚姻。
林嫻靜從小就被教育“家族利益高于一切”,15歲的少女有對愛情的幻想和憧憬,但也明白錦衣玉食的生活是以個人自由為代價。17歲那年,林父為她選擇了前清二品大員的長子張孝儒為夫——改朝換代后,張家依然在軍隊有不小的話語權(quán)。
盡管政府在1911年后頒布了《中華民國法親屬篇》,明確了結(jié)婚必須要得到男女雙方當事人的同意,但不管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還是城市里,忽略子女意見、父母全權(quán)包辦仍然是婚姻主流模式,一些城市知識分子階層家庭為顯示民主和進步,會在條件允許下征求子女意見,但總體趨勢沒有根本改變——作為婚姻當事人,子女有為家庭利益而結(jié)婚的義務(wù)。
然而,西方思想不斷沖擊著壁壘森嚴、令人窒息的封建婚姻制度,青年男女用一種極端的姿態(tài)挑釁傳統(tǒng),尤其留過洋的少爺小姐們,一朝聞道,作風(fēng)大膽令今人也瞠目結(jié)舌。
1917年6月8日,北京《晨鐘報》上刊一則社會新聞:“魯省某報廣告欄內(nèi)登一奇怪之廣告,令人觀之殊堪發(fā)笑——北京高等女學(xué)畢業(yè)生十七歲招親廣告:凡有年齡相當、身家清潔、欲娶妻妾者,請至趵突泉內(nèi)寶文齋書畫店面議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過時不候云云。”
自由婚姻趨勢初顯,雖然整體數(shù)量并不多,但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產(chǎn)生的各種“新式婚姻”影響深遠。青年男女因家庭阻撓,于是相約出逃,一度掀起“私奔潮”;又有許多新式女子因為自由戀愛,不計名分而甘愿與有婦之夫同居,成為“新式妾”。
譚曉慧初識張治平是在一次婦女解放運動動員大會上,風(fēng)度翩翩的張治平作為嘉賓到場演講,一番妙語連珠的精彩演繹,立時俘獲了譚曉慧的一顆芳心。受“自由戀愛”思想影響的她,絲毫不在乎張治平比她大15歲,也絲毫不在意張治平不能給她一個名分。大方果敢出手告白的她與張治平的私人約會很快確定下來。
辛亥革命后的廣東曾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革命世界,新式派頭。女子解放,自由選婿。”結(jié)婚的理由,除了新派男女對愛情、婚姻自由的追求外,精神上的共鳴亦是重要選項。
民國結(jié)婚理由
上世紀四十年代,社會學(xué)家郎克經(jīng)調(diào)查后,將當時的婚姻依據(jù)締結(jié)理由,分為三大類五小類。
為家族利益:即包辦婚姻,父母完全無視子女意愿決定子女婚姻。
兼顧家族和個人利益:父母和子女通過協(xié)商決定婚姻。1.父母主導(dǎo)式婚姻,父母決定,但征求子女的意見,地主和富裕商人為了維護既有財產(chǎn)通常會選擇此種策略性婚姻;2.子女主導(dǎo)式婚姻,本人決定,但征求父母意見,多見于城市洋派知識分子家庭。
為愛情或理想:1.自由式婚姻,本人決定,不征求父母意見;2.志同道合型,在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標并為此奮斗的同志當中選擇自己中意的結(jié)婚對象。
陳香梅是民國時期自由戀愛的典范,22歲那年她沖破家族和世俗的阻撓,嫁給了年長自己33歲的美國將軍陳納德。但在幾大世家看來,這其實也不失為一樁政治聯(lián)姻的好婚事。
1940年的民國婚禮,婚姻雙方均是當?shù)孛T子嗣,當時的浙江省主席黃紹竑和夫人蔡鳳珍、杭州市市長周象賢作為貴賓出席,并與新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