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酸堿鹽教學中使用學生身邊的素材,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景,精心設計實驗,培養探究意識,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簡潔、規范地使用化學用語。
【關鍵詞】酸堿鹽教學;開放式實驗;自主學習
學生學習“酸堿鹽”的重心在它們的組成、性質、制法、用途等內容的記憶上,過分注重理論知識,卻輕視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和實際真實的情景。以下策略的探討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原真實的化學。
一、利用開放的素材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
從生活中遇到的酸性物質——食醋、果汁、胃酸、乳酸等物質入手,逐步形成酸的概念;從波義耳在實驗室里的偶然發現,引出酸堿指示劑;通過酸雨的介紹引出“常見的酸”;通過頭發、蛋清、食用油和氫氧化鈉的反應,引出火堿的強烈腐蝕性;從面團在發酵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堿性物質,引出中和反應話題;從胃酸過多的病人服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治療,引出酸堿中和反應。讓知識展現在熟悉的情景下,讓素材從開放的環境中獲得,告訴學生,學習的是有用的化學。
下面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有關酸堿鹽的條理性知識,是利用互聯網、教科書等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的真實的化學。
1.金屬→堿性氧化物
①鎂帶的燃燒(美麗的焰火)
②加熱銅絲(煙花、玻璃、催化劑)
③鐵的生銹(非常浪費)
④鋁鋅氧化膜的產生(保護膜)
思考:我們學過哪些反應把堿性氧化物變為金屬?
⑤氧化鐵被還原為鐵(工業煉鐵)
⑥電解氧化鋁制備鋁
2.非金屬→酸性氧化物
①碳的燃燒(做燃料)
②磷的燃燒(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功臣)
③硫的燃燒:由于硫和氧氣的反應生成有毒氣體,我們可能不太歡迎這個反應,但是把“這個反應也是工業上制備硫酸的流程之一”補充給學生,顯然會為以后學好工業制硫酸的知識埋下伏筆
3.堿性氧化物→堿
①氧化鈣與水生成氫氧化鈣(干燥原理)
②其他三種堿性氧化物(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鋇)是否與水反應,顯然超出了初中階段的范圍
思考:我們學過哪些反應把堿變為堿性氧化物?
設計實驗:氫氧化銅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變黑。
4.酸性氧化物→酸
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
②引導學生寫出生成硅酸、硫酸的可能反應(寫出后學生很有成就感)
思考:我們學過哪些反應把酸變為酸性氧化物?
碳酸分解產生二氧化碳
5.堿→鹽
①堿和鹽Ca(OH)2+CuSO4=CaSO4+Cu(OH)2(配制殺菌劑波爾多液;既可以看作由堿生成鹽,也可以看作由鹽生成堿)
②堿和酸性氧化物2NaOH+SO2=Na2SO3+ H2O(酸性有害氣體被堿液吸收)
③堿和酸Ca(OH)2+H2SO4=2H2O+ CaSO4↓(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6.酸→鹽
①酸和堿性氧化物Fe2O3+3H2SO4=Fe2(SO4)3+3H2O(除銹)
②酸和堿Al(OH)3+3HCl=AlCl3+3H2O(用含有氫氧化鋁的藥物中和胃酸)
③酸和鹽Ba(NO3)2+H2SO4=2HNO3+ BaSO4↓(硫酸根離子的檢驗;也可以看做由鹽生成酸)
④酸和金屬Zn+H2SO4=ZnSO4+H2↑(實驗室制備氫氣)
二、精心設計開放性實驗,培養探究意識
學過鹽酸的性質后,學生走進實驗室探究硫酸的性質。這里可以設計成開放性實驗。實驗室按照實驗報告冊準備了以下藥品:稀鹽酸、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銅片、鋅粒、鎂帶、生銹的鐵釘、氧化銅粉末、石灰石、紫色石蕊、無色酚酞。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摸”到實驗,又達到探究實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開放性實驗:(1)取稀硫酸分別與銅片、鋅粒、鎂帶、生銹的鐵釘、氧化銅粉末、石灰石反應,觀察現象并與稀鹽酸對比。(2)銅元素的“跳躍”實驗:取少量氧化銅加硫酸,加熱后加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再把所得混合物分成兩份,一份加硫酸,一份加熱。
上面兩個開放性實驗,出現了石灰石與稀硫酸混合沒有氣泡的異常現象,也出現了氧化銅與硫酸混合加熱得到藍色懸濁液的現象,再加上氫氧化鈉得不到藍色沉淀的現象,這些不正是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的無限空間嗎?
三、開放式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簡潔、規范地使用化學用語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也指出,“化學學習的三大領域包括:可觀察現象的宏觀世界,分子、原子和離子微粒構成的微觀世界,化學式、方程式和符號構成的符號世界。”酸堿鹽教學中建議使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簡潔、規范地使用化學用語。將化學用語的教學貫穿于開放式教學的各個環節,例如要求學生養成使用化學用語解答化學問題的習慣;適時糾正學生在化學用語讀、寫中的錯誤習慣;教師一絲不茍的示范;對作業、考試的評分必須嚴格要求等。
總之,在初中酸堿鹽的教學中,只有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體驗真實的酸堿鹽,只有在創造性的開放式實驗教學環境下,學生才能體會到酸堿鹽在生產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才能享受到探究物質的樂趣,才能領會酸堿鹽對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課題編號:s-y2009/0006,名稱:開放式實驗教學的行動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胥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