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既結合課本,又沖破課本約束和限制,延伸美術欣賞觸角,加大欣賞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關鍵詞】延伸欣賞;方法;美術素養
一、作者延伸
欣賞完某位美術家的作品后,再向學生介紹該美術家的其他美術作品,引導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作者藝術歷程、藝術特色,更好地把握該作者的藝術成就、風格特點。如在欣賞《格爾尼卡》時,引導學生適量欣賞畢加索在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蛻變時期的美術代表作品,了解各個時期的藝術特色、演變過程,不僅能更好地把握《格爾尼卡》是前面幾個時期畫風的綜合運用,也能更好地實現藝術創作的審美價值。
二、內容延伸
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適當選擇一些與課本范例內容相同或相近但表現方法不一的其他美術作品。如欣賞任伯年的工筆畫《荷花》的清新雅致,再欣賞潘天壽《映日》的潑墨、粗獷,莫奈《睡蓮》的光與色交織的撲朔迷離,再到工藝大師楊蘇明捏雕花插《荷葉蜻蜓》的精巧、瑩潤。讓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分析,同題異構帶來的不同視覺審美體驗,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主題延伸
在美術欣賞中,有時同一主題會被不同美術家反復表現。由于個人的閱歷、情感、秉性、繪畫風格的迥異會使同一主題的美術作品異彩紛呈,通過比較分析同一主題不同表現帶來的不同的審美體驗。例如同為戰爭題材,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間起義者被槍殺》利用強烈的對比再現了起義者失敗的慘烈與悲壯,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以奔放的激情、豐富的色彩、動感的構圖、象征的手法,浪漫的表現高昂激越的戰斗激情,潘鶴的《艱苦歲月》以凝練、古樸的刀法塑造了在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中兩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四、背景延伸
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如果我們單獨欣賞某一作品而學生卻產生欣賞障礙時,我們有必要把欣賞的觸角延伸到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藝術風格促成的藝術社會背景上來。例如學生對馬蒂斯《戴帽子的婦人》是無法欣賞的。這時,我們要從當時的藝術現狀出發,分析野獸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及所呈現的藝術特點。即影響主義、立體主義、傳統繪畫標準,現代科技的沖擊,非洲的土著藝術與東方哲學藝術的影響,以及野獸派代表人物自由率真、狂放不羈的性格促使他們不求形似,只求色彩來傳情。對藝術背景的延伸,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敏銳的洞察力、敏感性。
五、風格延伸
根據教學的鞏固性原則,選擇與課本欣賞范作藝術風格相同的美術作品進行延伸欣賞評述,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同類美術作品表現的方法技巧特色從而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理解力。例如在欣賞蒙德里安《黃與藍的構成》初步了解抽象主義的藝術特色幾何學的傾向后,再繼續欣賞其《百老匯爵士樂》以及馬列維奇幾何抽象派畫家的《飛機起飛》鞏固對冷抽象的理解。
六、媒材延伸
美術媒材是完成美術作品的物質材料。對使用了大家不熟悉的媒材表現的美術作品可適當挖掘有關知識,拓深了解此媒材的特點及表現技巧效果。如美術課本同時介紹了《躍馬》、《米洛斯的維納斯》,由于表現對象不同,《米洛斯的維納斯》用的是半透明的白云石表現女性的典雅與細膩,《躍馬》用的是凸凹不平的磨砂石表現動物皮毛的質感以及依材造型的渾樸沉雄。就媒材與作品的關系,可以延伸欣賞霍去病陵墓雕刻,讓學生明白每一種媒材由于自己獨特的形狀、色彩、肌理、質地、必然會有相應的使用工具、表現技法、表現對象,即媒材與表現對象的完美融合。
七、興趣延伸
課本選錄的作品雖然全面,但往往會面面俱到,點到為止。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把欣賞的觸角延伸到更深更廣。課本中國畫的欣賞教學僅停留在藝術表現的方法技巧上,沒有從文化角度、藝術語言角度作深層意蘊的分析。而我校是國畫特色學校,學生對中國畫的欣賞興趣濃厚,所以在美術課上延伸欣賞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畫代表作品,了解中國文人與中國畫的審美關系,以及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的表現特點,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又提高了學生對中國畫的表現力。
八、地方特色延伸
在美術欣賞時如能結合課本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進行欣賞教學不僅促使學生熱愛家鄉文化,提高其欣賞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專業鑒賞水平。如課本介紹了畫像磚《弋射收獲圖》,而我們徐州漢畫像石(磚)全國有名,組織學生參觀漢畫像館,追溯漢畫像石(磚)產生的歷史根源,拓印名作、分析作品藝術特色、嘗試制作等教學手段把欣賞教學進行地更深入更徹底。
九、相關評論延伸
課堂上的各抒己見畢竟只是僅限于課堂上的“一堂之言”,往往還受到我們學識之淺、眼光之短的局限。而相關作品的評論多的會讓我們目不暇接,發達的信息時代可以讓我們聽到更多更全面的評論。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相關美術作品的評論可以啟迪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創造性的審美能力。
十、再創作延伸
一些世界名作會被一些藝術家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再創作。例如杜桑《帶胡子的蒙娜麗莎》、波特羅《十二歲的蒙娜麗莎》、《胖胖的蒙娜麗莎》以及于曉洋的現代攝影《21世紀的蒙娜麗莎》,森村泰昌的《蒙娜麗莎——第三個場所》這些作品打破了傳統給人不同凡響的視覺感受,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適當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學生再創作感受審美再創作的樂趣。審美再創作欣賞及審美再創作教學有利于學生審美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學生不再畏懼權威,敢于挑戰。
美術課延伸欣賞的外延很大,在實際教學中認真探索一定還有更多的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利國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