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宗旨下,語文教育的路怎么走?語文課該怎么上?
特級教師支玉恒說:“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江蘇教科所成尚榮先生也說:“語文還要再語文一點,以語文的方式進行語文教育。”兩位專家的見解和提法相同,既是語文教育教學的觀念與決策,更是行動與方法。
因此,我們提出,語文教學應該以“語文的方式”進行!何謂“語文的方式” ?我想至少包含著這樣的一些理念和方式。
一、“語文的方式”,體現著對語文教育傳統的繼承
有人曾經說過,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文化教育主要是語文教育,那么積淀下來的主要語文教育方面的經驗。最主要語文的教育傳統就是應該是堅持“體驗”、“領悟”,而不是“分析”與“講授”。而“體驗”、“領悟”的前提是學生真切地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交流。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又是什么?主要是“語言習得”和“語言學得”的規律。“習得”是兒童一種無意識的自然學習,主要借助于環境;“學得”則是有意識的規范學習,依賴于書本與課堂中的訓練。兒童學習語文不僅是學習一種基本的知識體系,更是一種特別的能力建構——即語言交流應用與交際的需要。這個過程表面上是“知識——能力”;實際上可以進一步切分為:“知識——感知——體悟——練習(積累、運用)——能力”。所以,語文教育不能停留在兩頭——“知識”和“能力”,必須下功夫完成中間環節的訓練,并達到“耳熟能詳”的程度,這就是從兒童學習掌握本國語言的規律出發,總結出來的語文教育的方式。
二、“語文的方式”,應還學生的獨立言語實踐活動
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呼吸、吮吸,是一種非本能的東西,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作用下,經過后天的努力與反復學習才能形成的一種基本能力。十聾九啞,就是證明。這種言語實踐活動,不是一時一地,一蹴而就的,是學生在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和長期的言語實踐才能形成的能力。這個過程不僅語言詞匯量的增加的過程,語言實踐活動內容、方式的豐富的過程,也學生對語言材料緩慢的理解、加工、吸納過程。而這個過程,最重要最主要最可用的方法就是讀書,我們講“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個“領”就是“讀書” 。讀書是學生的讀書活動,需要學生真正地靜心讀書,讀進去,讀透徹,讀深刻;為了讓學生能夠自己讀書、思考、感悟,老師的示范、指導、點撥、講解必須圍繞著這個中心。其次,為了學生讀書更有興趣,老師必須把學生的讀書活動組織得更有情趣,讓學生不至于越讀越枯燥,越讀越沒勁,這里老師的激勵作用也應該發揮出來。
三、“語文的方式”,也指讓學生以兒童的方式學習語文
小學生學習語文,其主要的方式是感性的。為什么這么講?一是語言本身的學習就是以感性的方式為主。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以某門外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的環境中學習某門外語,比在一個封閉與隔離的環境里要容易有效得多。二是小學生由于年齡、經歷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以形象的思維方式為主。他們對于語言的規律、結構、方式等語言知識的掌握,只能通過大量的感性的接觸語言材料獲得,同樣語言能力的形成也只有通過大量的讀寫和實際的言語實踐活動才能完成。就閱讀教育教學而言,以“語文的方式”進行閱讀必定要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反復接觸“對話”,融合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感性認識隨著學生的生活閱歷與閱讀水平的提高,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態勢。古人曰:詩有可解,詩亦不可解。語文具備這種詩意的特征。不可解,就只能通過領悟、誦讀、品味、思索等方式來進行學習。
四、“語文的方式”,也是一種初級的審美教育活動
有人指出,我們的語文應是“語言”和“文學”的教育,需要一分為二。且不論觀點正確與否,語文學科中鮮明的人文性已經為大家所認可。語文“從課程廣度上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從課程深度看,或賞心悅目,或回味無窮,或動人心魄,或刻骨銘心;從課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養審美情趣,可啟迪人生智慧,可豐富文化底蘊。”人文性如何真正地落實在教學中呢?必須與人文學科的教育方式一致起來。文學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學科,從文學欣賞發生發展和過程來看,文學鑒賞產生的條件,必須具備可供鑒賞的客體——文本形象(語文課本中不乏這樣優美的形象);必須要有能夠感受藝術美的鑒賞主體(學生或老師);主體和客體必須有某種適應性并建立起一定的聯系(文本閱讀)。再從過程來看:文學鑒賞的基本過程是:感受形象階段——審美判斷階段——體味、玩賞階段;從心理學角度看發生方式:文學過程充滿聯想和想象,并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語文教育不是完全意義上文學教育,但文學欣賞的過程和方法對于語文教育有著豐富的值得借鑒的內容和意義,特別是閱讀教學。
以上所述,是我們對于大家目前所談論的“語文的方式”這一提法的幾點淺見。我們相信,有一千個語文老師,對此就會有一千個答案。但真正的問題在于,語文的方式并不是語文教育的目的,培養起學生較強語文能力,使他們能夠借助語文這個工具,適應并面對未來的各科學習,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和任務。
條條大道通羅馬。語文教育的路究竟怎么走,我們仍需要探索。但在沒有找到更好的道路之前,我們堅持用“語文的方式”來解決語文的問題,這是不會錯的。等待不是辦法,常言道,走著的比站著的好。
那么,讓我們現在就以“語文的方式”行動吧。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視角》P3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5).
[2]《小學語文新視角》P4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5).
[3]王崧舟.審視“語文”,中國小學語文論壇,2004(3).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