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而國民創造力的高低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尺。人才、尤其是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民族振興的關鍵。作為基礎的基礎,語文要培養創造性人才,已成為時代的強烈呼聲。語文教學怎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服務呢?我認為需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改變教學觀念,強化主體意識
一切改革首先是觀念上的改革。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要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擺正教與學、知識與時間的關系。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自己能讀書”之目的來指導、設計和評價自己的課堂教學,正確認識、擺正師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學觀念,強化主體意識。
1.改變思考的角度
教師在備課時不光要考慮怎樣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怎樣用,也就是說要把學生語言行為的實踐環節作為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之一,并加以落實。把以往課前備課時習慣考慮的“這篇課文(或這節課)應該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換成“這篇課文(這節課)先練什么、后練什么”;把課后常想的“這節課我講得怎樣”換成“這節課學生學得如何”,這樣,教師思考的角度變了,學生在老師心目中的位置也變了,久而久之,教師的著眼點也就自然而然地變了。
2.優化課堂結構
課堂上教師要留盡可能多的時間給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練習。葉圣陶曾談道:“講說和指導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習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代勞的,非自己練不可。”葉先生的這段話對指導我們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課堂上教師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無重點、無層次、無深度的串講分析,空出時間來,讓學生去動口、動手、動腦,進行有重點、有層次的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必須抓住一切時機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要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練習。教師若能充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品格,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那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發揮。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語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最高層次是創造性思維,而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最終取決于培養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注意開發智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打破思維定式,激勵創新意識
據報載,外國大學生平時看上去學習不大用功,但卻能時常提出一些獨特的創新見解。而我國留學生平時學生刻苦,成績也不錯,遇到問題時卻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和突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們的教育思維習慣和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所致。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中,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神圣的權威,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評判者,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的駕馭,在這種教學思想的壓制下,學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無創造力可言。
2.培養發散思維能力,鼓勵多角度思考問題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去多角度思考問題求得多種設想和答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在作文教學中,針對某一作文題目,進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圍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其過程如下:
從雪的自然形態美→雪的變化→展開聯想。
聯想一:潔白無瑕,晶瑩可愛,象征美好,瑞雪兆豐年。
聯想二:白雪茫茫,冷酷無情,掩蓋了世間的丑惡。太陽出來無法生存,象征丑惡。
聯想三:冰雪消融,變成霧,升騰為彩虹,聯想到人的變化,為社會作出貢獻,或變成水,流入陰溝,想到人的墮落。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增加了思維的多樣性,減少了思維的單向性,發展了思維的流暢性,通過長期的訓練,必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課堂辯論、智力競賽、即席講演、口頭作文、即興詠物、編輯班報等活動來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各種創造能力。
三、培養學生創造的個性
青少年學生創造能力的高低不僅跟一個人的知識、智力有關,而且和一個人的個性品質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勇敢、勤奮、謙虛、韌性等均有利于創造性的發展。值得我們去培養。
四、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不斷縮短,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必須會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未來社會需要會獨立學習,有創造才能的人才,一個學生如果連自己學習都不會,就更不可能單獨去創造。因此加強對學生方法的指導,便成了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迫切需要。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對語言好的文章要熟讀成誦,形成規范的語感。2)善摘取書中精彩之筆,為己所用。3)經常看書讀報,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4)要勤于觀察,善于動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總之,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創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發他們的智力資源,就能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大量具有創造能力的新世紀英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