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學實驗題是歷年來高考必考題之一,它是高中物理實驗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從如何使用教材角度談談這道高考電學實驗題留給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高考物理;電學實驗題;啟示
翻開歷年江蘇高考試題,在2004年第12題出現過有關黑箱的問題,但只是簡單的以黑箱為素材,重點是對黑箱中的一個電學元件的伏安特性進行研究,并沒有去研究有關黑箱內部電學元件的結構,所以也就算不上是黑箱問題。多用表的使用的考查也是如此。若干年后,也就是今年2012年,黑箱問題和多用表的問題回來了,而且他們還是一同現身的。如果在備考2012高考過程中沒有涉及過黑箱問題,即使命題者是將它作為一個簡單題放在實驗題的第一題,考生看到這個問題時也會突然被蒙住,分不出所以然??忌鷮υ撝R要從很不熟悉開始去逐步的認識、熟悉、理解,最后才能達到會應用的地步。那么,這道黑箱題超綱嗎?它的出現給我們中學物理的教學傳達了哪些重要信息、留下了哪些啟示呢?
一、在新授課時,教師要教導學生以教材為主,用好教材以夯實基礎
在平時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用好教材開始,到怎樣去理解每一章節內容的編者的思路、過程和方法以及各章節之間的聯系,怎樣認真的去對待每一節后安排的問題與練習。其實,今年的這道電學實驗題來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選修3-1第二章第9節實驗:練習使用多用電表后的問題與練習的第4題。教材中的原題如下:
本題的特點是通過設定的黑箱情境,學會使用多用電表測量電壓、電流、電阻以及探測二極管的正、負極。江蘇2012年的這道高考題應該就是來源于教材中這道練習題,經過改編,變得相對來說容易多了。對照歷年高考試題,都有不少來源于教材試題的改編。所以,在新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的帶領學生用全、用好教材中的每道練習題,千萬不能去做舍本求末的事情。應該說,教材中穿插的這些問題與練習都很經典,每道題目都很值得學生課后去鞏固和訓練,值得教師去研究和思考。
二、在高考一輪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教材,挖掘教材以提升能力
高考一輪復習,主要是將整個高中物理知識從頭開始按照章節有序復習,目的是讓學生對整個高中知識有個整體的了解和把握,能夠進行章節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個知識網絡。例如再次使用上述問題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確這樣幾點:知道什么是黑箱(題目中已經有所說明),知道多用電表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知道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的對學生的邏輯、判斷、推理能力進行培養訓練。例如:在第(1)步中電壓表測A、B、C三點間均無電壓,可以推斷出A、B、C三點間無電源;第(2)步中A、C間正、反向電阻相同,能推斷出A、C間接有一個純電阻;第(3)步中A、B間正、反向電阻差別很大,說明A、B間接有一個二極管,且A端接二極管的正極;第(4)步用來更明確的綜合出(2)(3)步的判斷和推理,故黑箱內有一個純電阻和一個二極管。通過這樣的分析和判斷,既鞏固了多用表的使用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物理學習能力。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就需要平時特別是在一輪復習中有意識的加強訓練。教材中這些很經典的練習恰好就是很好的素材。重溫教材中這些練習題,其實也就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和高度,能為后期的二輪復習和高考奠定堅實的能力基礎。
三、在高考前半個月時,教師要勸導學生回歸教材,重溫教材以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境地
在經歷了一輪基礎知識的復習和二輪的專題訓練后,在即將高考前有沒有必要再回歸教材呢?答案是肯定的,必須回歸教材。考生在做了可以說是無數套試卷后,必然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這里所指的“宗”就是指來源于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物理方法。這時,適當停下做題的節奏,重新翻開教材,自然會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如遇老朋友一樣。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的,說明對教材還不很熟悉。如果在高考前缺乏對教材的熟練掌握,對學了三年物理的考生來說,還能有多少勇氣走進考場,面對真正的高考題呢?反之,翻開教材,帶著在各種練習中遇到的典型性問題有選擇性的進行閱讀,肯定會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可以對著教材中一些具體的問題與練習,自己加以延伸和拓展。例如,對電學實驗中的多用表的要求雖然降低,但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測量工具,對它的原理的了解、對它的正確使用方法還是要能很好的掌握的。如它的讀數問題,如何用它檢測二極管的正、負極,如何探測黑箱內的電學元件等等。與其無邊無際的做各地各種模擬的電學實驗題,不如冷靜的去將教材中已經呈現的問題真正的去弄個明白。只有用不變的知識和方法才能解決千變萬化的問題。所以,臨考前回歸教材是必要的,能給自己以很強的自信走進考場。
2012年的高考早就落下了帷幕,江蘇的這道電學實驗題的存在是合理的,它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它真正體現了《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指導思想,符合我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噬合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際。這道實驗題對中學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