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理性思維是方法,也是教學目標之一,但是如果在日常的教學中一味高舉理性主義的大旗,把教學中的理性絕對化,極端化,排斥感性思維,就失去了歷史這門人文學科自身的特點,也不符合現今高考試題走向的需要。
【關鍵詞】歷史教學;感性;學科特點;高考試題
對中學歷史教學而言,理性既是方法,也是目標之一。因為這是認識人類社會紛繁蕪雜的歷史現象的需要,也是 “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需要。因此,歷史教學離不開理性。但是那種極端的、絕對的理性化歷史教學必須引起警惕,因為在后者的影響下,歷史教學出現了概念化、邏輯化: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歷史事件被替換成了枯燥的符號;歷史進程中精彩紛呈的更替和演進被梳理成了單調的知識體系。“歷史課失去了歷史的味道”正是學生感性思維受壓制的必然結果,同時,學生眼中的歷史,也是冷冰冰的、客觀無情的。歷史教學,多些感性又何妨?
一、多些感性,是中學歷史學科自身特點的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笨梢?,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是闡述人類自身那些已經“時過境遷”了的發展。那么,如何帶領學生去打開這一扇扇關閉了的歷史之門? “必須把自己置于歷史人物的位置上,必須感受其處境,必須像那個人一樣思想。如果沒有這種藝術——不可能解讀那些重構歷史所依靠的文件。”正因為如此,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要有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才能體現出歷史學科自身所特有的人文性、生動性和哲理性。在一個個感性的歷史片段中學生走近甚至是觸摸了歷史,才能在感受、想象中走向理性。但事實上,在中學歷史教學尤其是高中階段,由于教師絕對的理性至上,習慣于把很多歷史現象通過概念的方式來呈現。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有很多概念是抽象艱澀的,即使是教師都存在著一定的理解困難,或許這些絕對理性、正確的概念可以通過生拉硬拽強行塞入學生的大腦,那么留給學生的所謂歷史,就只能是乏味枯燥的代言詞,就是死記硬背,對他們認識、思考歷史又能產生多大的幫助呢?
2010年浙江卷第17題: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這道題讓很多考生大呼郁悶,關鍵就在于學習《宋明理學》這課時,對不同思想家主張的認識就是停留在干巴巴、硬生生的概念階段,這又怎能解讀出思想的精彩紛呈?如果帶領學生走近這一歷史場景“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本湍苁箤W生在“感受其處境”中,對朱、陸兩派思想更有感悟,枯燥的思想史鮮活了很多。
二、多些感性,是新課程下高考試題的要求
在全新的課程觀影響下,高考試題的命制也在悄然而又堅定的發生著變化。 “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題模式成了主流,傳統的那種“雕章琢句”或循著歷史教材命制試題的模式已經逐漸消失了。以2008年江蘇高考第21題為例。
材料一 (東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
材料二 梨園演戲……兩淮鹽務中尤為絕出。例蓄花、雅兩部、以備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為京腔、秦腔、戈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班。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二
材料三 金閶(今蘇州城西南)商賈云集,宴會無時,戲館數十處,每日演劇。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鄰里聚談,父誡其子,兄勉其弟,多舉戲曲上之言詞事實,以為資料,與文人學子引證格言、歷史無異。
——高勞《東方雜志·農村之娛樂》卷十四
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依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戲曲發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中的“花、雅兩部”不斷融合兼收,最終導致哪一劇種的形成?依據材料三、四概括戲曲的主要社會功能。(4)在新史學理念的影響下,商人、戲曲及民間生活進入史學家的視野,這表明史學研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這道試題中引用四段材料,選材角度不再是以往常見的那種“大事件、大人物”,基本上都是從蕓蕓眾生的日常社會生活角度入手,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認識,甚至是對一些細節的描繪,引導學生的思維從“事實到概念”(問題1、4),從“感性到理性”(問題2、3)。這道題是社會史觀在高考命題中的體現,所謂社會史觀,它對歷史關注的重點是社會生活也就是人在各個領域的活動和變化,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依然像過去那樣強調邏輯主線,忽略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這一思維方式的養成,依然把教材每一課的內容都整理為嚴密的知識結構,固然可以理性的歸納歷史事物并發展演變的過程,但仍然是從結論到結論,在應對“新材料、新情境”時,抽絲剝繭式的邏輯體系下形成的那種直線型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時就顯得捉襟現肘,無法適應新的史觀影響下歷史試題的變化和要求。這就提示教師必須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新材料,設置新的歷史情境,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歷史的平臺,引導他們從知曉歷史到感受歷史,再到領悟歷史,從而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自然滲透。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劍鳴.歷史解釋建構中的理解問題,史學集刊[M],2005(3).
[4]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三.《宋明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