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古詩詞則是語文美育的最佳載體。在古詩詞教學中巧妙應用審美性進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欣賞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陶冶情操。通過語言直觀、模象直觀和實物直觀的教學促進學生對詩詞中形象美的理解,通過學生的想象、作業化等手段來達到詩詞中無形美的體驗,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化詩詞之無形為感受之有情,是審美性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審美性;古詩詞;教學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詞是最美的文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的古詩詞教學過分注重理性分析,破壞了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美感。古詩詞教學沿用了語法分析的路線,重翻譯和字句的理解而少有藝術的賞析與情感的體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把審美性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發揮人人皆有的愛美本性,則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將得到提高,美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一、審美性的含義
審是指審察、感受、領悟、判斷等心理活動,是人主動參與的活動。以現代認識理論的觀點來看,審包括了信息的輸入,加工,儲存,其內容包括知、情、意各個方面。美是指審的對象,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而形成令人愉悅和向往的意象。“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能使人“樂之”的事物便是美。審美,即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審”,發現、創造其對象的美。審美性是審美特性,指認知活動中審美作為一種固有的特征。審美性教學是指把審美融入教學活動中,在教學中發現美、創造美,從而陶冶情操的教學。
二、古詩詞的美
漢語在語言結構的確認上較多地依靠人的主觀感受和判斷,這與西方語言重嚴謹的邏輯大不相同,中國古詩詞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質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強調整體感悟。古詩詞表達的美有寫景狀物之自然美,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曲徑通幽之含蓄美,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浪漫想象之新奇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有愛恨情仇之真情美,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有詩詞如歌成韻的韻律美,使詩詞的節奏、押韻、對仗讀詩如歌。詩詞的意境美是各種美的交融,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三、古詩詞教學中要巧妙應用審美性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古詩詞的教學成為功利化的犧牲品,詩詞教學幾乎成了翻譯教學,對意境的追求鮮有重視。將審美性巧妙應用于古詩詞教學中,還詩詞教育的本來面目,是實踐新課程美育的要求。
1.將自然之美形象化
詩詞的美依靠人的主觀感受,強調整體性。對于詩詞所描繪的自然之美,學生僅從語言上難以有直觀感受,特別是對他們未經歷過的事物是無法想象的。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將具體的自然現象呈現給學生,將詩詞的語言化為聲音、圖像,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欣賞自然之美。具體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想象,再將多媒體資料呈現,并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對自然之美的賞析體驗,學生對詩詞更加喜愛,詩詞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可能不少學生沒有這種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或者作畫來表達,并將教師制作的圖像或視頻資料呈現給學生,組織討論。這樣,不僅學生的主動性在審美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對詩詞的自然之美也有了更好的認識。
2.將含蓄之美內在化
含蓄之美是中國古代文人高雅的象征,是“陽春白雪”式的清高,含蓄也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當代學生個性張揚,漸漸也遠離含蓄。他們對古詩詞中所表達的含蓄之美難以把握,也就難以體會到詩詞的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種意在言外之美,有時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程度。因此,含蓄之美需要內在化,即通過學生自己的推理、體悟,達到對古詩詞表達的含蓄之美的“意會”,在內心同化詩詞的“言外之美”。有些含蓄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恍然大悟,但是學生自己領悟的效果更好。含蓄之美往往需要對詩詞的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解讀,教師可以合理組織學生查找資料,小組討論或組織小型辯論,將背景知識和詩詞內容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例如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審美教學就可以采用“背景+史實+言外之意”的形式進行教學。
3.將新奇之美具體化
詩詞中表達的新奇之美是作者能想到而常人想不到的美妙意境,常見于浪漫主義詩詞作品中,體現為天馬行空的自由想象。如“霓為裳兮風為馬”,對這種新鮮奇特的想象,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屬于天地自然的“霓”、“風”和為人所用的“裳”、“馬”進行對比,找出具體的共通處,從而對李白的想象力有切身體會,對詩詞的新奇之美也就有了具體的認識。又如“日照香爐生紫煙”,如果結合物理學中著火點的概念,則新奇之美不難體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性創作,并進行評論來增進“新奇”之美的體驗,學生自己嘗試進行類似的想象,體會此類想象的新奇之處,更能增添學生對作者想象力的欽佩之情,從而體驗新奇美所表達的意境。
4.將真情之美同理化
美好的感情是可以跨越時代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對這種真情之美,有些學生是不易理解的。此時,可以借助心理學中的“同理心”技術,讓學生感同身受。通過讓學生設想自己在監護人不在的情況下,自己的處境和感情狀況將會如何,以此來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境,最后對真情之美有所領悟。
5.將韻律之美習作化
古詩詞很多都是對仗工整、押韻、節奏感強、是讀來朗朗上口的韻律上佳之作。甚至當代音樂中也有一些體現,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對這些詩詞,可采用反復誦讀的方法來體會其韻律之美,并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將詩詞的完整意境和韻律之美結合起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朗誦表演,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類的詩詞。反復誦讀是習作化的一種形式,細細品味是另一種形式。對于古詩詞的精妙之處,細細品味是必要的。為加強品味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可以通過編制節目進行表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可以用小品的形式來表達作者憂國憂民和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
結語
中國古典詩詞極具審美特質,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容易引發審美過程中“模糊”的體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實現審美的愉悅。審美性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人文藝術素養,提高人生品位,更好地傳承祖國傳統文化,增加愛國熱情。教學中應用審美性,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他們的體驗。要注意的是不能強求學生表達出他們對古詩詞的審美性理解。因為,美作為藝術性或道德性的意象表征,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有時難以言表。審美性教學的具體實踐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教學設備進行設計。教學是一門藝術,審美性在古詩詞中的教學還需要更多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曉芳.淺議古典詩詞教學的審美性[J].教學與管理,2010,(7):74.
[2]劉衛紅.語言審美性閱讀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3.
[3]李德寶.高中古典詩詞教學應凸顯審美性[J].現代語文,2011,(4):10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