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開放的現代社會,跨文化的言語交際顯得愈發重要,已經成為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就拿中國和美國來說就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尤其在英語教學中掌握一些外國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的學生掌握英語對話中的一些技巧,更可以為他們以后的對外交流中提供幫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關鍵詞】中美;交際;文化;差異
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 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 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 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 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 才能跨越語言鴻溝, 從而使交流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在此, 本文著重從日常交際、日常生活、價值觀這幾點談談中國和美國文化的差異以及在此差異下所形成的不同的性格.
一、日常交際
1.介紹客人:褒揚VS客觀
美國人互相交往時,不喜歡服從于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過分客氣的恭維自己。一位學校領導向教師們介紹新來的美國老師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對這番話,美國女教師一臉難堪的樣子。
文化差異:中國人介紹來賓,喜歡用褒揚的話語。但美國人認為,初次結識,相互介紹,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盡管是美言,也會給人唐突、強加的感覺。對以上那番話,美國女教師感到難堪的是pretty和good兩個詞。在那種場合,介紹應該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是外貌和抽象的評論。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實際教育背景和經歷,這樣的介紹就比較客觀,令人容易接受。介紹客人要介紹客觀事實,不要主觀評論;要注重身份,不要著眼外貌。
2.交友:推心置腹VS交情泛泛
美國人能夠與人一見如故,迅速博得對方的好感。但是一周之后,他們會把你忘得干干凈凈。一位中國朋友在一次聚會上與一位美國朋友相談甚歡并邀請美國人有空去家里坐坐。可是半年過去了 這位美國朋友都沒有上門拜訪。再次見到這位美國朋友時,他似乎已經不認識這位中國朋友了。
文化差異:中國人一旦遇到相談甚歡的朋友就會引為知己,此后聯系不斷。而且中國的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征得同意。這也是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推崇“江湖義氣”。
而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一年內遇到大節日,親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有確切的預約。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是中國不禮貌的行為。因此,美國朋友對有空來坐坐這句話只當作虛禮客套,不當作正式邀請。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若想邀請美國人上門,應當誠意的與對方商定一個互相都方便的時間。在初次見面中、美國人只是看重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他們總是希望同大家的關系都十分融洽。在初次見面時每一個美國人都會給人留下熱情友好的印象,卻往往缺乏那種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因此,美國人交朋友的特點是交情泛泛。
二、日常生活
生活:依賴長輩VS獨立進取
在美國,從孩子呱呱墜地之日起,他就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父母從不勉強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去做應做的事情。不滿一周歲的孩子,當他們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時,父母就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喝。喝完了,父母還向孩子道謝并加以贊許。在街上,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十一二歲的男孩挨家挨戶送報紙,不論風雷雨雪從不貽誤。
文化差異:中國的父母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們動手,凡事依賴父母和長輩,這是由于中國人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的原因,在中國古代就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所以,中國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的疼愛甚至有些溺愛。
而在美國,一般來說,孩子完成高中學業后,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還是走上工作崗位,絕大多數青年都會離開家走上自我奮斗的道路。
三、價值觀
對待金錢:出手大方VS斤斤計較
美國人在金錢上非常務實,付出勞動便要取得報酬,求助他人當以惠相報,在美國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他們在勞動與報酬方面計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別人的汽車要分擔汽油費;使用親友的電話要交電話費;朋友們一起去吃飯,通常是各付各的錢;甚至小孩子在家幫媽媽洗碗也要索取報酬;父母到兒女家小住還要交飯錢。
文化差異: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業,另設門戶,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美國人卻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更休想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
對于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在中國城表現得尤其明顯。中國人通常是一大家子來購物,父母為小孩買東西天經地義,已成年子女為父母代付錢也理所當然。常常碰到這種情形,已成年子女搶著為年邁的父母付錢,雙方搶來搶去,爭個半天。美國人卻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財,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買東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們幫助父母做家事掙得的零用錢來支付。每當我看到比柜臺還矮的小孩,從口袋上的錢包取出錢幣時,心中總有一股難以名狀的難過,真想責問站在一旁的家長,為何不掏錢?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錢上,和年邁的父母,同樣經濟分明,年邁父母從干癟的錢囊中抖抖索索掏錢時,他們卻是心安理得,絲毫不為之動容。
如今,家庭、親情觀念強的中國人來到了美利堅這塊土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及尊老愛幼的美德難免不受到美國文化的沖擊。但愿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堅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及美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中華文化這朵奇葩,在美國各族裔的百花園里綻開得更鮮艷、更燦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陽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