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農村;雙休日;自主學習;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經濟的好轉,家長都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多數學生家長外出打工或是船員,長時間不回家,基本上沒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即使家長在家的,但大都苦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指導,而初中學生大都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家長感到很困惑。如何改變這些學生的現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把這些學生的學習習慣轉變回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是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本文作為縣“十二五”課題的研究項目,取得了小小成績,以期同行的指正。
一、什么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而進行的創新性學習。以教師指導為起點,以自主學習為途徑,討論合作為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重點。即學習過程不斷呈現自主、主動、創新三個層次:自主的而非強加的;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拓展與創新而非只是照樣翻版的。自主學習正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自學為先導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教材,排疑解難。教師的職責由系統講授轉為定向指導,重點輔導。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也為學生留下了更為自由、廣闊的創新思維空間。
二、作為組織者,要創設寬松的自主氣氛
新課標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變被動接受的學習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真實的、體現發明與證明過程的環境中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進行實驗、研究和發現?!毙睦韺W家布魯納認為:“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乃是激起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由此可見,學生能否進行自主學習,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給學生創設一種自主學習的情境。
教學是嚴謹的,但雙休日的自主學習未必需要嚴肅。雙休日的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自覺,因此,愉快、輕松的環境才能讓學生愿學、想學、愛學。輕松自如的自主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孔子說:“親其師而信其道?!苯處煹娜烁窳α亢蛶煴硇蜗笞钊菀鬃寣W生親近、感染和敬佩,親近了就會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因此,作為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組織藝術,讓學生有一種敬佩感,教師除了精心備課、設計教學流程外;還應注意自主學習的方法、任務的明確等;同時還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感,增強教師的親和力,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三、作為引導者,要改變教學觀念,轉換教師角色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多爾對教師角色的界定時指出:在教師與學生的反思性關系中,教師不要求學生接受教師的權威;相反,教師要求學生延緩對那權威的不信任,與教師共同參與探究,探究那些學生正在體驗的一切。教師應樂于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并與學生一起共同反思每個人所獲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轉變教育觀念,在新的教育觀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進行平等對話與共同探究。有一位教育家說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正是對這種教育狀況的逼真描述,他說:“在今天中國的教室里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面恰恰打了個顛倒——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的地位,而坐著的學生軀體內,卻掩藏著一個戰戰兢兢地站著、甚至是跪著的靈魂?!边@種“唯我獨尊”的觀念正是在新課程改革中堅決加以轉變的。在共同的教學情景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和共同學習、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索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錯誤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一些支持,對學生的正確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贊許,少一些打擊和嘲諷。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學生更是如此。良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有效合作過程。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四、作為導學者,要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
1.學會質疑。面對學生發現、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對某一定理的正確性的證明告訴學生,更不能輕易否定,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老師只起組織作用,這樣得出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2.解題方法。教育學生,要審清題意,明確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細檢查修改,從而取得較好的解題質量,使學生作出較高的自我肯定,更進一步促進自主學習方法的良性循環。
3.小組討論。雙休日學生都在家中,我們可以利用QQ群等現代工具,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難以掌握的內容,應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去講。對于學生出現的差錯、漏洞,教師要特別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正確地表述。
4.實踐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特別是在圖形的折疊等內容時,更應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在“試驗—觀察—猜想—論證”中得出結論,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讓學生明白實踐操作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
5.總結和反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總結的機會盡可能地放給學生,有意識地讓學生總結,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解題后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養成反思的習慣。但雙休日,沒有教師的引導,這個環節更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養成總結與反思的習慣,因為只有“吾日三省吾身”,才能“有所提高”。
總之,教師必須要有新的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將學習拓展到課外。是組織者,就不能“放羊”;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是點撥者,就不能“代庖”;是傳授者,就不能“緘默”。這樣才能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石橋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