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語文”觀念的漸行漸盛和中考語文閱讀分析題目量的不斷加大,如何提高學生解答閱讀分析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一個實踐課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提高閱讀能力的做法,與廣大同行商榷:
一、把握閱讀目標,確立閱讀教學新理念
根據“新課標”、“對基本的語文知識了解即可”的要求,在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方式方法的實踐,而朗讀、默讀、誦讀、精讀、略讀、瀏覽等方式應根據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需要選擇運用,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例如初一學生主要學習的是記敘文,那么就要對記敘文的閱讀定位,提出記敘文閱讀的重點是“理清事情的全過程,發現典型事件與中心的聯系,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閱讀的重點發生了變化,語言知識融入“閱讀”范疇,語法修辭知識應在閱讀教學中依據理解課文的需要,隨文學習,不再追求全面和系統。總之,這些閱讀教學目標體現了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體現了重視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能幫助廣大教師確立現代閱讀教學新理念,重新認識閱讀教學,進而改進自己的閱讀教學實踐。
二、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
學生課外閱讀是隨意的、自由的,但決不是“放羊式”的閱讀,教師要做到正確的把握方向。一般來講,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分為自主型閱讀和指導型閱讀。自主型閱讀是完全按照學生自己的意愿進行的,指導型閱讀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通常情況下,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閱讀的目的、任務,提出要求,推薦一些書目,學生則根據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對有價值的材料及時筆記,及時獲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錄的筆記進行整理,去粗取精,保留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我的一貫做法是:(1)強調閱讀的視野開闊。不要完全憑個人的喜好,盡量做到“博覽”,但其中又可突出文學類作品多讀,粗劣文字的圖書莫念。(2)強調閱讀的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習階段,應選擇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書目,而適度的拔高閱讀則因人而異,無需勉強。(3)強調閱讀的長短搭配。一般來講,篇幅較長的作品宜在假期內閱讀,而正常上課期間,應多食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學類的報紙、雜志可視為首選。(4)強調閱讀的成果、時效。閱讀首先要有緊迫感,學生擠點時間讀書不容易,有壓力才會有效率。其次是閱讀不能總是漫無目的,要有功利思想,這就像做生意,要算賬,不能虧本,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做讀書筆記。當然如何去做,教師要指導,讓學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5)強調閱讀的精略得當。
三、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訓練相結合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雙線結構,但以讀促寫,以寫助讀的思維很明晰,即在閱讀的過程中安排片斷作文,在寫作指導的同時又顧及課文。編者意圖是很明鮮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用讀寫結合的方法來促讀促寫。“寫”對“讀”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是模仿性的寫還是創造性的寫,它的前提都是認真審讀原文、段,弄清原文所用的表現形式與主旨意圖,之后才能加以仿寫。例如,在學習了《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之后,就寫《老師的說和做》、《爸爸的說和做》等,學了朱自清的《春》,就寫《夏》、《秋》、《冬》等,這樣的仿寫,能有助于把握總—分—總的行文結構。與此同時,仿寫還能引發學生對作者寫作心態和運思的揣摩,促進對課文和寫作兩方面的感悟。以續寫為例,學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續寫《于勒叔叔回來啦》等,續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則是源于對原文主題、情節、語言風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續寫的過程中這種認識往往會得以繼續發展。因此,續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原文的閱讀理解進一步深化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因此,寫的進一步提高,自然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而閱讀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進了寫的能力的進一步加強。
四、重視訓練,提高閱讀解題能力
在考試中(包括中考閱卷)常常發現學生因為閱讀題而痛失很多分數。我們在平時講解課文之前,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要預習課文,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課文、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要答閱讀分析題,自然讀是基礎。何況現在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或注重思辨、啟迪學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開拓學生視野,或寓理于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有的還代表著新的文化觀念等,這些閱讀材料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瀏覽、細讀、品讀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教給學生瀏覽、細讀、品讀的具體方法,當然要滲透到每節閱讀課的課堂教學中。比如,通過瀏覽,可以讓學生大體知曉材料的內容和命題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細讀可以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寫作思路、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等,做到重點明確、胸有全局。
另外,還要教會學生訓練一些做題技巧,因為每篇閱讀題的選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閱讀過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而被一些具體瑣碎的材料遮住視線,答題就會費力不討好。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一是抓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讀懂了它,文章意思也就大概知曉了。有些文章題目交代了文章的文體或寫作的方向,抓住了題目,答題一般就不致于產生太大的偏差。二是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內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題目的闡釋和延伸。抓住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認識就會更準確更具體。三是抓議論、抒情句。議論、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傾向最鮮明的體現所在。如果平時注重這些閱讀方法技巧的訓練,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潛心于閱讀方法的指導,便能使學生逐步提高閱讀的能力,使課程標準規定的閱讀目標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江西省龍南中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