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近年來歷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創造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是構建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素質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從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及創造力方面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思維;興趣;啟發;傳統;情境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創造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是構建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素質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以人為本,大刀闊斧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賦予歷史教學以鮮活的生命,讓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施展個人才華,發表個人見解的大舞臺。本文試從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及創造力方面作初步探討。
一、從培養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創造動機
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動力,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堂形式而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講故事,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們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也可以是對歷史人物的串聯講解,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巨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通過這一連串對歷史人物的講解,學生自然會興趣大增。也可以是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么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對于即將學習的內容學生肯定是迫不及待了。
在教學過程之中,我們要精心創設一些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層次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與喜悅之后,也就會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從啟發引導做起,培養學生思維習慣
學生的學習要從課本抓起,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使用課本的方法。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在學生閱讀課本之前,教師要出示閱讀提綱,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時,課本中每一段落的第一句就是該段的總結性句子,閱讀時還要提醒學生關注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如,在學習“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時,“高度集中”就是一個重點詞,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否則學生就不能真正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當然,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要多給學生提問、討論、總結的機會。
在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只有學生動腦筋了,才會發現事物的真相,如果學生思考不能順利完成,老師要適當加以引導。如,在學習“匈牙利共和國成立”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看書,在看書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王彬同學在看書后就提出:“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合并,為什么最終建立的是無產階級性質的匈牙利共和國?”聽了這個問題,我并沒有直接回答該同學的問題,我先試探性地讓其他同學來回答他。王敏同學說:“因為社會民主黨主動提出來與共產黨合并,共產黨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國。”我對他的回答予以肯定。王彬同學接著問:“那么為什么社會民主黨會把政權交給共產黨呢?”張麗同學答道:“因為共產黨掌握著武裝力量,而社會民主黨并沒有能力支撐局面。這種學生之間互問互答的方式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三、打破傳統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意識,關鍵看學生是否敢于質疑。這就要求學生能打破傳統思考問題的方式,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問題,敢于向老師、專家、課本等權威挑戰。如,對于歷史人物李鴻章,在歷史課本上描述他是一個十足的大漢奸;而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走向共和》中卻把李鴻章寫成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有學生看完電視后就提出了質疑:哪個地方的說法是正確的?哪種說法又是錯誤的?像這樣的質疑還表現在對曾國藩、袁世凱等人的評價上,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也就說明學生已經學會了思考。教師要鼓勵學生這種敢于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都有機會進行這種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
四、創設思維情境,解放學生頭腦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拓寬思路,學會主動思考的能力,我們教會學生一些思維的技巧,掌握規律,讓學生的大腦能靈活運用。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創設適合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如:學習制作殷墟龜甲、竹簡、木簡、翻車、編演歷史劇、編輯小報等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手腦并用,解放雙手,激活大腦。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是踐行歷史新課程標準的需要。教師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導,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所以,歷史教師一定要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樹立新型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學觀,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堅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思維潛能,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努力構建適合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勇于探索創新,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使自己具有創造性工作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聲主編,華師大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模型全書》畢誠主編,國際出版公司,1996年5月版
[3]《中學歷史教學》黃慕潔、白月橋著,光明出版社,1987年5月版
[4]《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卷)》蘇壽桐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