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成語都比喻“本來沒有事(問題)而自己多事”,但又有所區別。
“杞人憂天”語出《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譯意為:傳說有個杞國人老是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無處安身,以至于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含貶義,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擔憂。如:
1.認為那些還有這樣那樣顧慮的人,實在是杞人憂天,自相驚擾。(孫蘊英《疾風落葉》)
2.中國體壇剛剛失去了“高度”,我們不去談論如何搞好CBA,不去談論如何培養下一個姚明,而津津樂道于2016年以后的事,豈不是杞人憂天?(選自《楚天都市報》2011年7月14日《杞人憂天》)
“庸人自擾”語出宋代歐陽修《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其中“庸人”指平庸的人。“自擾”是“自己惹出麻煩來”。譯意為:平庸的人無事生非,自尋煩惱。如:
3.照現在說來,當時就是呆在長沙,不撤退也未嘗不可。為什么要那樣庸人自擾呢?(《沫若文集》)
4.近來謠言大熾,四近居人,大抵遷徙,景物頗已寂寥,上海人已是驚弓之鳥,固不可詆為“庸人自擾”。(《魯迅全集》)
從以上用例的比較可以看出,這兩個成語雖然都有“本來沒有什么事而自己瞎著急”的意思,但又有所區別:(1)意義著重點不同:“杞人憂天”偏重在“憂”,指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擔憂、害怕;“庸人自擾”則偏重“擾”,所指比較廣泛,除了不必要的擔心、害怕之外,還指自找麻煩、自尋煩惱、自討苦吃等。(2)適用范圍不同:“杞人憂天”所指一般限于心理活動(擔憂、害怕);“庸人自擾”除指心理活動外,還兼指不必要的具體行動,如例3的“撤出長沙”,例4的“遷徙”等。
【喬建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