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建國60周年大慶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環境和設施運行保障任務后,北京的城市管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作為首都,北京城市管理的定位必須要高,要展現中國的城市形象,要滿足新形勢下做好“四個服務”的要求,要符合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方向,這對擁有超過2000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對首都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滿足群眾對首都城市管理的新期待,堅持建首善,創一流,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標準管理,依托城市管理的高位協調化、精細化、社會化、信息化、法制化,統籌推進市容環境、生態環境、設施環境、秩序環境等四大環境建設,全面提高首都環境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北京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推動首都環境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城市管理體制機制的高位協調。在管理體制上,順應首都城市管理高位協調的現實需要。2010年5月,成立了由中央部委、駐京部隊、市屬各部門、各區縣等70多家單位組成的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郭金龍市長任主任委員,中直機關管理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部等13個部委的副部長任副主任委員。隨后,16個區縣也相應成立了環境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管理體系。在管理運行機制上,北京不斷創新市政市容綜合管理體制機制,建立了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和城市運行監測平臺,組建了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協調辦公室,建立完善了“1+6+N”的運行模式,初步形成了地下管線綜合協調管理機制,確保了城市安全穩定運行。建立了城市公共設施安全與應急管理體系,公共設施事故連續五年平穩下降。
二是城市管理目標管理精細化。在管理理念上,轉變“重建輕管”的傳統觀念,扎實推進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的全程配合管理。2012年,在總結2011年“精細管理,美化市容”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進一步提出了以“精細管理,服務群眾”為主線,以解決重點難點和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為突破口,以治理、改善、提升城市景觀水平為主要目標的精細管理工作新思路。
三是城市管理路徑上的社會參與化。針對城市管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在特點,始終高度重視發動群眾,走群眾監督的道路,讓群眾在參與中受惠,突出群眾在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會同政府相關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了“環境優美居住小區、街巷胡同”評選,以及“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周四垃圾減量日”、“再生資源回收日”、“低碳社區日”等一系列的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市民百姓,提高了市民的環境意識和文明素質。市城管執法部門和各區縣也分別組織開展了“把節能減排帶回家”、“文明加油站”等宣傳活動,完善“城市清潔日”制度和“市民勸導隊”模式,形成了政府與社會共建機制。
四是城市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統建成運行,并建立城市運行監測平臺。目前,城六區共劃分了城市管理網格29790個,覆蓋了將近1500平方公里的135個街鄉,2151個社區(村)。全市擁有城管監督員3344多人,城市運行監測平臺采集匯總了12個方面的318項城市日常運行指標和信息。2010年,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統通過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驗收,北京市被列為數字化城市管理全國的試點城市。北京市正在全世界率先開展城市管理的物聯網示范工程,進行水、熱、氣、電物聯網的實時監測示范工程的建設。
五是城市管理保障上的法治化。在完善立法上,先后起草并頒布實施了《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北京市燃氣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及《北京市供熱采暖管理辦法》、《北京市架空線管理若干規定》等十幾項地方政府規章,對環境建設和市政市容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