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城市管理模式正處于初創階段。這一模式將隨著中國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而漸進演變,隨著中華文化的尋根、重塑和繁榮而孕育生長,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而結網、延展并建構成型。
中國城管模式一定是最早萌生于中國文化不僅深厚而且仍然存活在民心之中的地方,這個地方應該是與中國傳統農業文明仍然藕斷絲連的中小城市(亦或是縣城),當位于民營資本和自由市場經濟活躍的南中國,宣城就是這樣的地方。
宣城模式的特征是以文化人,以人為本、社會共治、政府守責。
一、以文化人。文化是社會發展之基因,是生命價值之所在,是城市社會之空氣。文化,是文化之于民,聞于民聲,見于民行,成于民德,定于社規,并在所有的活動領域形成絢爛多彩的物件,在每個人生記憶中形成斑斕多姿的痕跡。宣城的中國文化基因沒有遺失核心片段,還沒有本質上的變異,更沒有異化為西方文化基因,這些基因使市民能夠對城市生活的需求形成共識,對城市家園擁有融于山水、和于人生、巧于天工的理念。對城市化中城市管理的方向形成堅定的選擇,對種種疑難問題形成富有創造力的方案。共同的文化基因使官民、官商、民商之間樂于溝通、樂于變革、樂于規范和被規范,從而使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管理模式的營養皿。
二、以人為本。管理者以市民的需求為本來確立管理的目標---滿足居民發展中的需求。人的需求與設施供給的矛盾,是中國城市管理現代化的根本矛盾,而其復雜性又在于不同人群之間需求存在很大差異。這對矛盾不僅表現為設施供給數量難以滿足需求,還表現在設施種類和水平難以滿足多元化和多層次的需求。宣城管理者不僅滿足國外游客的高端需求,而且滿足市民的基本需求,如就近買早點、買菜、買零食,這樣的需求可能在別的城市被視為低端需求,而宣城把他看做中國傳統形式的需求,大眾的需求,基本的需求,多元的需求,同樣想方設法給予滿足,劃地方,提供便利設施,讓賣者低成本經營,讓買者少支付鋪面費。這樣的需求還有自行車、摩托車的停放處,羊肉串的攤位等等,都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三、社會共治。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是政府,生產者是私人和第三部門,生產者帶來的外部性生產者要出力治理,政府提供服務并負責監管,公私之間職責分明。市容衛生、信息收集等專業服務,悉數委托承包商提供服務,這就有利于打破原來政府承攬這些業務時受制于條塊分割、專業分離,以及政府間礙于情面等問題了。由服務生產者承擔社會協同治理的職責,符合承包商的利益,也維護了經營者的正當利益。
四、政府守責。城市管理的社會治理體系是個網絡,政府在其中的定位是有限政府、責任政府。政府提供服務、組織或協商制定規則,暢通市民(顧客)利益表達的渠道,對承包商的服務加以監管,這是基本的責任。推進信息化是暢通市民利益表達、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加強服務監管的一舉多得的手段,關鍵是信息化要求政務規范、政務公開,政府必須有勇氣和魄力建立透明政府和責任政府,才能同時保障承包商的服務處于公眾和政府的雙重監管之下,才能保障承包商的專業服務業務不會受制于政府部門利益的約束和影響。信息化的過程必須伴隨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革,整體化政府、扁平化政府和透明政府之建設要同時推進實施,才能真正提高管理和服務效益。
宣城城市管理模式在上述四個方面,理念正確,定位精準,路徑合理,各方面均取得實質進展。在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城市管理的現代化就是政府管理現代化、企業服務和管理現代化、市民意識和行為現代化的同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