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如何把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難點揉入學生實際生活并使之突破。這是我們每個地理教師都應該執著的理念。
案例實錄: 《地球公轉》一課的教與學
過程一:【運用動畫演示導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七年級地理第一章地球公轉的知識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如何引導學生開始新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新課的導入很重要。
【視頻展示】地球的公轉(動態視頻,能有效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問】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周期、產生的現象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吸引學生進入教學主題,然后通過讓學生自學,發揮其主動性,既復習了前面知識又引出本課知識點。
過程二:【聯系現實生活,突破教學難點】
【讀圖思考】針對學校所在的農村拆遷,很多學生都搬進了小區,我就從小區不同樓棟間的間距入手,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在夏季和冬季陽光照射的角度,通過同一地區不同季節的陽光入射角變化的切身感受來引出教學難點。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經歷,感受夏季和冬季的溫度與太陽高度的變化,同時為下一步分析地球公轉產生的季節變化做好鋪墊。
【教師講解】排除其他因素,就單純的以地球的熱量來源來說,我們當地夏天熱、冬天冷與太陽在不同時間照射地面的角度有關。請同學們比較夏天和冬天太陽的角度高低狀況。(通俗的說,就是在相同條件下,太陽高度角越大獲得的熱量就越多。)
【教師演示】太陽公轉運動:利用教學器材——三球儀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如果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們也可以利用地球儀、手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如書中所示實驗)
【學生觀察】注意夏至日A(6月22日)和冬至日B(12月22日)太陽入射角的變化。
【分析】A圖中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的熱量多。此時北半球為夏季,直射的緯線是北緯23.5°,這一天稱為夏至日。
B圖與A圖恰恰相反,直射在南緯23.5°(南回歸線),這一天稱為北半球冬至日。
【延伸】同理推出,春分日、秋分日。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加深對文字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
【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來自己動手演示地球的公轉,找到四個節氣太陽的直射點。從而為地球五帶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讓學生在圖中指出四個節氣太陽直射點的緯線?分別是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
【教師講解】我們把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的區域,稱為熱帶。把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區域稱為寒帶。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的講解演示學習,同學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我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過程三:【課堂內容延伸,用已學知識服務于生活】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
1.我們將來在購買套房時,如果買1樓,在夏天看房好呢?還是冬天看房好呢?
2.現在去澳大利亞旅游,你認為帶什么衣服合適呢?
3.我們夏季為什么中午要午睡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一直是地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理念。地球公轉所帶來的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入射角的變化,在實際的生活中都能找到運用的例子。關鍵在于教師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就一定能真正的踐行好新課程理念。
教學反思:
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地理成因。陽光直射斜射與地面單位面積獲得太陽光熱多少之間關系的規律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點。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我結合學生對手電筒光線比較了解的特點,聯系起手電筒照射墻壁的實際例子。當我們用手電筒直射墻壁時,看到的光斑面積很小,亮度卻很大;斜射墻壁時,看到的光斑面積很大,亮度卻很小;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看到的光斑面積越大,亮度卻越小。由此可推知,陽光直射時,地面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光熱多;陽光斜射時,地面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光熱少;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地面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列舉了手電筒照射墻壁這個實際例子,學生們深刻理解了“陽光直射斜射與地面單位面積獲得太陽光熱多少之間關系”的地理規律。
學生們對實際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喜聞樂見,學生們對實際生活的親身感受和體驗是豐富多彩的。在地理教學中多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既可以學以致用,又可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推而廣之。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江寧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