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地理學科中,地圖被稱為第二語言,離開了地圖,就談不上學習地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讀圖能力是地理教師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本文中,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簡單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通過讀圖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
【關鍵詞】地理學科;讀圖能力;第二語言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因此,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識圖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在學生地理學科教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把識圖能力的培養放在地理教學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強有效的識圖能力的培養來推動地理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
一、對地圖進行恰當的分類
在地理學科中,地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地圖(主要有等值線圖、氣候類型圖、自然資源分布圖、重點區域分布圖)另一類是人文地圖(主要有交通圖、人口分布圖、工農業區域分布圖等)。
對地圖進行恰當的歸類,再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進行適當的讀圖技巧的傳授。使學生在接觸到各種類型的地圖時,能夠掌握各種類型地圖的讀圖技巧,能夠依據地圖很快作出判斷,迅速讀出地圖中的關鍵信息。
二、采用靈活的記憶法記憶地圖
識圖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記圖能力的基礎之上的,然而,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記圖一向是令學生異常頭疼的事情。因為需要記憶的地圖不但量信息大,而且圖類繁多。這就要求在記憶這些地圖信息的時候,一定要講求科學的方法。記憶地圖常用的方法有:聯想記憶法、比較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在記憶中國各省級行政區域的輪廓時,我們就可以采取聯想記憶的方式,比如云南省的輪廓看起來像個火雞、山東省的輪廓比較像駱駝、陜西省則像兵馬俑、黑龍江省則像天鵝等等。這樣種聯想記憶,大大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大幅提高了記憶的效率。在記憶中國鐵路主要干線時,我們就可以采取口訣記憶的方式來幫助我們記憶,比如:“京包連包蘭,隴海接蘭新,滬杭至貴昆,滬九廣焦成”。通過這個口訣,就可以把中國鐵路“三橫五縱”的主干線給清楚地留在頭腦中。通過靈活使用這些記憶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存貯大量的圖像信息,從而為準確讀出地圖中的信息提供有利的支持。
三、學會尋找地圖中的規律
盡管地理課程中的地圖種類繁多,數量較多, 但卻不是沒有規律可尋的。比如不同地區的自然地圖,其分布總離不開緯度位置、地形、海陸位置這些因素。因此,無論遇到哪個地區的自然地圖,我們都要首先看一下地圖上有沒有標出經緯度、能不能看出地形高低,海陸分布情況是怎么的等等;再如,氣溫的分布圖中的氣溫分布總是會隨著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降水分布圖時,正常情況下,總是陸地的東岸降水會多過西岸的降水、沿海的降水會多過內陸地區的降水、赤道附近的降水會多過遠離赤道地區的降水等等。類似這樣的規律在地圖中有很多,只要留心觀察,掌握了這些規律,讀圖問題迎刃而解。
四、注意尋找地圖中的“標志物”
一般來說,在讀圖判定地圖的基本信息時,首先要找的就是圖中的“標志物”。例如,在讀中國區域圖時,一般我們就會習慣性地在地圖上尋找“幾”字型,因為這個“幾”字是黃河的標志,找到黃河以后,我們就能夠大致判斷出圖上很多的信息,包括地理名詞、自然環境特征、交通狀況等。例如,在“幾”字的上面就是陰山山脈,下面就是秦嶺,左邊是賀蘭山,右邊是太行山,中央就是著名的黃土高原。這樣,一旦在地圖上找準了“標志物”,就可以很快在地圖上讀出大量的信息,提高我們讀圖的速度和準確性。
五、注意對標題、圖例、注釋信息的讀取
很多學生在讀圖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幾個地方,一個是標題,一個是注釋,還有就是注釋信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內容事實上在讀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讀標題,我們可以很快判斷出地圖的種類;圖例,是地圖上各種符號和顏色所代表內容與指標的說明,是地圖的語言,是地圖必不可少的閱讀指南,先看懂圖例,才能夠讀懂地圖;注釋,則可以彌補我們在讀圖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細節問題。因此,在日常的讀圖中,一定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學會對地圖中標題、圖例和注釋信息的讀取。
總之,要想學好地理,讀圖這一關不可逾越。只要我們掌握了讀圖技巧,提高了讀圖能力,就能夠更好地將地理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中來。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朱秀成.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J].考試(高考英語版),2008年第Z3期.
[2]毛彥榮.初探初中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識圖能力的有效途徑[J].快樂閱讀:下旬刊,2012年第7期.
[3]王雪紅.培養初中生識圖能力的方法和體會[J].甘肅教育,2010年13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臨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