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交流是我校“六學主導 快樂互動”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小組交流就是讓每個孩子將自己的學習所得說給小組內同學聽,交流的內容既包括收獲也包括疑問,收獲要在交流的過程中完善,問題要在交流中解決,解決不了的在隨后的質疑釋疑環節中解決。小組內的交流給了每一個層面、每一個學生參與、展示的機會,小組交流的過程就是他們相互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課前預習探究中的某些疑惑能在這個過程中解決一部分,這就有效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小組合作的有效度。小組交流使每個學生都產生一種成就感,激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與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如何讓小組交流更有效,下面是我們在小組交流這一教學環節中的一些做法:
從學生與教師兩方面來說。
一、對于學生,我們制定了較完善的小組交流細則,組長崗前培訓,組織建設,規范交流時的體態語言,全班性課堂小組交流的培訓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五大項:
(1)進行小組長崗前培訓。有四小項:①我們建議組長講話要有技巧[組長講話要有技巧 ,如A是組長,面對B~F其他五人時:
A.討論開始時:“請×××發言?!?/p>
B.組員回答問題支支吾吾:“你可以再想一想”
C.組員說話不太完整時:“誰來補充?”
D.看到有的組員不能主動發言:“我們是不是請……也來講一講?!?/p>
E.組員表達不太清楚時:“我沒有聽明白,請你再講一講?”“你是不是這個意思?……”
F.大家爭論不休時: “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不要討論了,等會兒匯報時請大家幫忙。”]。
②小組長不能霸占發言的機會。③不能歧視自己的組員[不能講這樣的話: 你怎么這么笨; 你一點也不會,我們不想要你了……]。④學會簡單的分工調控[如:“噓!注意一點” “我們聲音低一點,會影響大家的” “我們要節約時間,講過的就不要重復了。”]。
(2)完善小組合作的組織建設,可以設置專門的鼓勵員;聲音提醒員;爭論控制員;時間提醒員……
(3)規范交流時的體態語言,專心地看著發言者、 身體前傾、 點頭、搖頭、微笑。不能出現:對方發言,你看著其他地方, 你與其他小伙伴談其他話題、身體后仰, 眼睛斜看著對方。
(4)開展全班性課堂小組合作交流的培訓,并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如,最佳學習小組,優秀組員,十佳組長等。
(5)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象。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本來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較為困難。學習好的學生往往不等其他同學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差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當老師問到部分學生時,他們雖然能夠答對,但這并不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背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既定目標。因此,在小組交流之前,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然后再互相交流。
做好學生的事先培訓準備工作,也就是落實了上述五大項,那么小組交流就有了前提了。
二、教師的指導。小組交流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指導。只有抓住重點指導,做到師生互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師生合作是學校人際中最基本的方面。因而,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時,既是組織者、參與者,又是旁觀者、督察員、裁判員。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小組交流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交流的目的和任務,并對操作程序給予說明。要關注學生交流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發展學生之間的友誼,使學生愿意交流,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和思想。另外,還可以用語言向學生解釋大家一起做的意義,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例子,感受到交流的必要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給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作力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其次,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并非袖手旁觀,而是學生討論的協調者。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并觀察各小組的行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過程中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應檢查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發現小組討論混亂無序時,要耐心講解,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有效的討論;討論偏離主題時,要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將學生引回到任務中來;討論受阻時,要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和途徑;如果學生討論時找到本節課要求學生深入理解的問題,便可拿出來供全班同學思考、討論,引導各小組關注該問題,盡量讓學生自己找規律,解決問題,若學生已解決了這一問題,也需就學生的發言進行適當總結。
(3)最后,小組交流結束后,要給學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機會,并給予及時的反饋和總結,做到善始善終。因為真正的快樂莫過于希望的實現和努力之后的成功。
總之,“小組交流”是“六學主導 快樂互動”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的環節,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意識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小組交流,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師指導,也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認為教師可以推卸教育學生的責任。教師應習慣于“蹲下身子”,以“學生中的首席”積極地參與學生的交流[平等中的首席:究竟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問題,一直是教育界爭論的焦點熱點。由單一的“教師主導”,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再到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搬用美國課程學家多爾的觀點)、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一演變過程就足以看出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問題,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此基礎上,迅速地加以思考,適時、適度地把握教學節奏,調整課堂進度,以期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地加強小組交流的有效性,從而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雷玲.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37.
[2]吳文侃.當代國外教學論流派[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122.
[3][美]加里.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99.
[4]黃愛華.黃愛華與智慧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0.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