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依據(jù):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全年以及每個月的天數(shù)。
2.在觀察年歷的活動中,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大、小月的區(qū)分及記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上課之前,你知道這是什么嗎?(日歷)
日歷有什么作用?這有張日歷,你從這張日歷中知道了哪些關于時間的信息?
表示時間,除了日歷之外,還有月歷、年歷。(出示月歷)你見過嗎?能找出你的生日嗎?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日歷、月歷、年歷都能表示某年某月某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是是常用的時間單位。
2.他們中間的學問可多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學生感興趣且已有的經(jīng)驗和材料導入新課,可以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并感知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重要性,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小組交流
如果你是老師,你想帶我們研究年、月、日里的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對研究內(nèi)容進行主動分析。
(學生自由說)(一年幾個月?一個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是的,同學們說的很好,確實我就想和大家研究這些問題(出示課件)。
為了方便大家研究,我給每位同學都發(fā)了1張不同的年歷,大家可以對照這些年歷卡,在小組里研究研究,分別來解決解決這三個問題。
2.全班匯報
哪個小組匯報你們的成果?(上臺展示)
其他組還有什么補充意見?(老師適時表揚)
[設計意圖]:讓學生上臺進行匯報展示,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避免了許多課堂學生探究完老師再重新進行講授的老路,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構建數(shù)學知識。
3.自主學習,認識大月、小月
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有的28天,有的29天。那到底每個月的天數(shù)是多少?它們又有什么名稱呢?你能對照年歷和課本,自己進行探究嗎?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板書并評價。
那二月到底什么月?你能起個名字嗎?
數(shù)數(shù),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
4.質(zhì)疑提升
人們在制定歷法時為什么不安排大月小月各一半都是6個月,這樣不是容易讓人記住嗎?想知道嗎?(出示大小月的由來)
羅馬皇帝這么一改,我們記大月小月就有點困難了。那有沒有好的辦法讓大家很容易的記住大月和小月呢?
學生介紹,老師點評,重點介紹“拳頭記憶法”。
[設計意圖]:對大月小月的概念讓學生進行自學,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避免了機械的講授,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列表、講歷史的活動,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將知識條理化、結構化。
5.自主探究,匯報展示
一年一共有多少天?你能自己研究并算一算嗎?
哪位同學展示一下自己的算法?
還有不同的算法或策略嗎?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鞏固應用,檢測反饋
1.對口令:老師說月份,學生說大月還是小月。
2.拍拍手,點點頭。
你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如果在大月,請你拍拍手,如果在小月,請你點點頭。
既沒有拍手,也沒有點頭的同學有嗎?知道他們的生日是哪個月嗎?
3.想一想,說一說。
你知道國際兒童節(jié)、國際勞動節(jié)和我國的國慶節(jié)分別是幾月幾日?你能用筆在年歷上圈出來嗎?
這些日子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你還知道哪些值得紀念的日子?先在年歷上圈出來,說說是大月還是小月?再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反思: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tǒng)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讓學生接觸日歷、月歷、年歷,并進行初步觀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年歷中發(fā)現(xiàn)各月的天數(shù)。從而探索出大月、小月。
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體驗探究、匯報的樂趣
在課堂中我提供年歷卡、多媒體課件等多種生動形象的素材,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對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先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上臺匯報展示自學等學習活動形式,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并深化理解知識,并對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興趣并樹立信心。
3.改變角色,使自己成為“引導者”
在教學中,我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教學資源,逐漸推進教學進程。我從學生對年、月、日的已有經(jīng)驗暢談,繼而觀察年歷卡進行驗證,再發(fā)表自己在觀察、思考后的所得,再驗證、反思,最后得出結論,教師始終是作為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平等地參與其中。堅持所有的結論都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來的。
4.正確處理了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關系
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經(jīng)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這時的合作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在圍繞年歷卡研究大月小月的區(qū)別時更多的是合作和探究,而計算一年的天數(shù)時則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計算。
把數(shù)學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梢姟傲鶎W主導,快樂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有著巨大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