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愛好和愿望”。如何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不被重視的情況下,使學生們學好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掌握生物學的科學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們學得有趣、高效,先輩們已經給出了答案: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課堂導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常用的導入方法
1.設置情境,激發好奇
設疑置問導入可直接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因為學生的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只要教師巧設懸念,使教學內容產生巨大的誘惑力,學生定會產生急切的“愿聞其詳”的心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授“人體的免疫功能”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春天來了,萬物復蘇,花兒競相開放。同學和家人一起去踏青,可是回家之后臉上起了很多小疹子,而且癢,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回答:可能是花粉過敏。老師順勢設置懸念:你知道人體的過敏反應是怎么回事嗎?假如你過敏了怎么辦?如果你父母對花粉過敏,那么你是不是也對花粉過敏呢?此時,學生的求知欲望就會油然而生。 2.游戲競賽,趣味無窮
通過一些簡單的游戲、競賽導入新課,努力使學生在歡樂、愉快、樂學的氣氛中學習,這對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人體的神經調節》這一節時,我是通過學生做游戲導入的。游戲內容如下: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為測試者,另一個學生為受測者。測試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著尺子的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測者將拇指和食指對準尺的0刻度一端,并注視測試者的手,當測試者松手時,受測者要盡快用拇指和食指夾住這把尺,并記錄手指夾著的刻度值。重復做3次,計算出3次的平均值。然后將測試者和受測者位置對調,再做一次游戲。因為學生們測出的結果不同,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強烈地求知欲后,繼而引出所做活動是在什么系統參與調節下完成的。
3.生活常識導入,形象生動
生物學科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如果能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導入新課,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講《人體的呼吸》一課時,我舉出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導入:當人們經過骯臟、氣味難聞的地方,總是習慣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做法對嗎?到底用鼻子呼吸好,還是用口呼吸好?同學們情緒振奮,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教師不做評判,待同學們充分討論、發言后指出:究竟用什么器官呼吸好,我們的回答必須要有科學的依據。我們知道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當我們了解了呼吸系統各部分的結構特點之后,正確的結論自然就會得出。這樣的導入緊密聯系生活,一方面可使學生感受生物科學對人類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學生養成關心生活、善于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的習慣。
4.實驗導入,印象深刻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且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講“觀察桃”時,我安排學生課前尋找桃花。上課時學生每人手中一朵,我引導學生觀察花的結構以及各結構的數量、排列,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得出哪位同學手中的桃花是完整的,進而引出新課。如此親自的體驗,如此切身的感受,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準確的感性材料,為理性的推斷提供了直接的依據,而且記憶深刻,滿足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導入的注意點
課堂導入的方法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何種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高效的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課堂導入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關聯性
課堂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如果脫離新知識的導入,形如虛設,起不到銜接作用。注重導入的關聯性,可以使學生對新內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促進知識同化和應用。
2.概括性
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開講,猶如文章的‘鳳頭’,小巧玲瓏,它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導入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它不是教學的主體。由于時間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課堂導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果課堂導入過于繁冗,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也會厭煩,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甚至適得其反。
3.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導入必須具備的條件。具有啟發性的課堂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引發學生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以此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導入的啟發性要與教師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方式有機結合。
4.針對性
課堂導入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來構思。也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定不同的導入方式和導入內容,使課堂導入與教學內容形成有機的聯系,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另外,課堂導入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差異、年齡特點和心理狀況等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易于接受,為高效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5.互動性
課堂導入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間相互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活躍氣氛,以此激發學生聽課的熱情。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激情和耐心,也需要學生的積極接受和配合。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課堂導入發揮最大的功效。
總之,無論使用哪種導入方法,我們都要視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學生實際和教師個人教學風格擇善而用,使之真正成為一道爽口的“飯前開胃菜”,引發學生的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課堂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初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