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課堂教學策略體系正逐步被一線教師所采用。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逢課必合作、上課即合作”的現象。這樣就會降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筆者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實踐,從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契機的選擇這兩個方面進行初步研究,積極探索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生物教學;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契機的選擇;有效性
現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是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并發展為課堂教學策略的,例如:在德國興起的“交流教學論”學派、前蘇聯的“合作的教育學”等。由于合作學習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業成績和促進學生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所以合作學習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合作學習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90年代初,將小組活動引入課堂教學實踐,這引發了對合作學習的進一步探討。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并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可見我國對于合作學習的重視程度。
一、合作學習概述
(一)合作學習的含義
合作學習是以異質的合作小組為學習基本單位,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或任務,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相互交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盡其能,相互促進,最終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1]。
(二)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有五種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也是人,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滿足其各方面的需要,這樣才能讓他們把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2]。合作學習利用小組學習的形式,在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努力、共同提高,這些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愛和歸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羅杰斯的學生中心論
羅杰斯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挖掘其潛質,幫助他們學習。學習不能是被逼迫的,而應該是自發的。他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是學習者主體性與潛質的發揮,外在動因是要重視人際關系對學習者的影響。合作學習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在學習前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通過學習對新舊知識進行重新建構,進而形成自己的新知識結構[3]。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的建構者。學習者的學習不是單獨地完成建構知識的過程,而是要與別人一起共同建構,這也正是合作學習所倡導的。
二、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契機的選擇是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合作學習比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有顯著的優越性,符合“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此,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逢課必合作、上課即合作”的現象。這樣就會降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筆者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研究,具體做法如下:1.編制合作小組,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2.精選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3.問題呈現,分配小組合作任務。4.小組開展合作學習。5.進行小組競賽、匯報等。6.教師點撥、評價。7.布置課后作業。通過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筆者在體驗了合作學習對提高學業成績、激發學習興趣和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的同時,發現正確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契機是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正確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契機的具體措施
(一)正確的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
1.選擇教學重、難點,進行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教師攻克教學重、難點的好方法。教學重點是一節課要完成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知識的關鍵處;教學難點是學生學習新知識有困難之處,需要學生在充分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和建構,從而得出新規律或新的認知[4]。在合作小組中,通過小組成員討論和交流,共同克服教學重、難點,這樣,學生自己建構的新知識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時,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呢?這個內容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和舉例。他們除了分析教材給出的例子外,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尤其舉一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通過交流,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有了直觀的、深入的理解,同時,對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意識。
2.選擇探究性實驗,進行合作學習
生物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獲得生物學知識的直接手段;實驗也可以驗證已知的生物學結論;實驗還可以探究未知的生命現象和規律。探究性實驗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實驗技能、設計實驗方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具有顯著作用。探究性實驗沒有現成的實驗方案和步驟,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完成探究任務。例如,“設計并制作生態缸”這一探究性實驗,實驗目的: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并制作一個生態缸,用來模擬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觀察并盡量維持這一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驗路徑:1.根據已有的實驗及容器的大小、光照條件、溫度、土壤、動植物及微生物的種類等,確定要模擬的生態系統類型,如池塘、濕地或沙漠等。2.查詢相關的資料,設計實驗方案。3.準備相關材料,制作生態缸。4.定時進行觀察和記錄。顯然,小組成員必須分工、合作,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樣的探究性實驗。
3.選擇開放性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
開放性的問題,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學生的觀點都可以拿出來交流。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差異和思考問題角度的不同,學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門。因此,學生就會自發產生交流的欲望,而這正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好時機。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把自己的見解、觀點表達出來,同時聽取別人的意見,互相交流,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例如,在學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后,教師提出問題:請你對學校或社區的綠化提出合理建議。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每組制定一套綠化方案,然后,每組派代表進行全班匯報,最后教師點評。學生通過合作學生拓展了視野和思路。
4.選擇學生個人難以完成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
一般來說,合作學習選取的內容應該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索,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解決。也就是說,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合作的必要性。例如,“分析尿液的形成”這一內容,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討論、交流,對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比較透徹。學生對“尿液的生成過程”這個復雜而抽象的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
5.選擇練習中易錯的內容,進行合作學習
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在解題時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或錯誤是正常的。我們選擇這樣的內容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理清了解題所需的知識點和思路,找出發生錯誤的原因,使發生錯誤的同學不再出錯,也使做得正確的同學更全面地掌握了這個知識[5]。
(二)正確的合作學習契機的選擇
1.在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后,進行合作學習
在合作學習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提出問題后,立即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由于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往往造成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缺乏深度。這樣的合作學習其效率一般是低下的。長期下來,合作學習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反而有可能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6]。
合作學習應該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他們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和步驟,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后,再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引發思維的碰撞和火花的出現,才能真正達到合作的目的。
2.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答案較多,但都不全面時,進行合作學習
一個班級有三、四十位學生,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全班學生的答案就會出現不同,有些學生想到了幾個答案,有的學生僅滿足于一個答案,還有的學生可能一籌莫展、沒有思路。這時,教師可以順勢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開拓思路,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問題。在合作學習中,每一個成員充分發表意見,也傾聽別人的觀點,互相啟發和補充,最后生成新的知識[7]。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多維的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在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出現爭論時,進行合作學習
教師要把學生有不同看法、會出現爭議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中,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別人辯論,嘗試說服別人,同時,也傾聽別人的觀點,進一步進行思考,提高思維的質量,達到從“對立”到“統一”的轉變。同時,作為學生個體,在合作學習中既要獨立又要合作,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樣的合作學習,既能滿足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又能培養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4.當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究時,進行合作學習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常常會主動提出問題或困惑,有些問題有一定的深度,有進一步探究的價值。教師要及時抓住這樣的機會,進行合作學習。這樣的問題不是預設的,而是在教學中生成的,是師生互動的產物,是鮮活的,是智慧的火花。這時,教師要抓住這樣的契機,適時開展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進行探究,讓學生在集體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8]。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有效;加強了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學相長。
總之,我們要在生物教學中積極進行合作學習的實踐,不斷探索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具體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培養知、情、意三維目標均衡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10.
[2]鄭順芳.合作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嘗試[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8.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妮珍.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誤區及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09,3B:76-77.
[5]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
[6]徐美英.也談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科學教育,2006,5(12):4-5.
[7]顏清.中學生物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體會[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0(1):89-91.
[8]陳德名.生物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J].普教研究,2009,6:100,114.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