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學生大多已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能,對信息技術學科有更高的期待。當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對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高中生而言,顯得過于簡單,趣味性和挑戰性不夠,難以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導致其單純對放松娛樂和自由上網的期待。
那么,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如何有效實施?這幾年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實踐過諸如示范講解與鞏固練習、任務驅動、強調理解與操作并重等多種課堂教學策略。在規范教學方面,我們設計每一節課、開發校本課程,起到一定教學效果。但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學生真正樂學、便學、有效地學,達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目的呢?以活動為載體實施信息技術教學,是改進目前教學狀況的一種有效做法,能較大程度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中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習得。
一、巧妙設計活動,促進學生樂學
1.活動目標多元化
活動目標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既幫助教師把握活動方向、活動進度及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給以適時指導、控制或修正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又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對照自查,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以活動為載體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從任務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成果目標、情感目標等方面考慮,根據學生學習能力,適當提高或降低活動要求,在實現總體目標的過程中設置多元化、層次性的階段目標,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少到多地積累經驗,消除學習障礙。結合三維目標要求與教學實際情況,以信息技術活動的內容,即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交流、評價等環節為基礎制定知識技能的目標框架,并不斷加以充實。
2.活動內容情境化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經驗改造”。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應用性、實踐性、工具性、綜合性等特點,將信息技術課程大綱要求進行梳理,列出各章節的學習任務及的知識點要求;進而立足地方學校特色,從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將知識技能要求融入到身邊具體的案例任務中,由學生親歷自主選擇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活動中形成經驗。比如,在信息的集成與交流部分,組織學生用幻燈片、網頁、小報、電子書等形式,介紹自己家鄉的風俗。學生利用假期通過走訪、社會調查、網絡文獻搜索等活動,積累各類資料,利用各種多媒體信息加工軟件,制作出圖文影音并茂的作品,體現了信息綜合技能的應用。
3.活動任務具體化
由總到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細進行活動任務的具體化設計便于教學的有效組織實施、增強可操作性,學生也能在及時的實踐鍛煉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要精心選擇材料、合理安排結構,注意對對知識邏輯結構的體現。具有一定的游戲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任務,更加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如結合學校科技節,組織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制作科技小報、設計科技節LOGO、海報,用幻燈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細化每一部分的任務,從論文的編輯與格式修飾到圖文混排,從對圖片的簡單加工、動畫制作及音視頻處理到綜合集成多媒體信息表達主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挑戰,從而獲得綜合技能的培養。
二、精心組織活動,促進學生便學
1.豐富數字化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既要從內容也要從形式上加以豐富,包括了支持組織活動過程的各類活動計劃表格、文檔資料以及知識技能學習的資源等,將各階段的活動目標、知識點摘要、示范作品、素材資源和必要的常用軟件資源分類管理,便于學生與教師調用。特別要加強通用性的多媒體素材資源的開發與積累,增強資源的壽命和應用范圍。
2.開放個性化存儲空間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會產生許多過程性資料,指導學生合理地組織存儲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盡可能為每位學生或各個學習小組提供安全、穩定、快速的個人資料存儲空間,能方便學生進行資料的分類保存、上傳、下載。這方面應結合具體情況實施,移動存儲設備比較方便,但會給學生帶來負擔;網絡U盤、電子郵箱也是一種較好的途徑,但會存在速度和空間大小的問題;目前,利用NAS(網絡存儲技術)搭建學校內部的文件服務器,利用內部網絡進行傳輸,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案。
3.搭建網絡化教學平臺
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技能需求,設計學校信息技術學習網站,包含了各章節的學習目標、知識點摘要、課程視頻及應用操作指南、作業訓練及討論區,可以讓學生的問題和訴求及時得到解決和回應。教師應參與到各組學生的活動,了解其進度、困難,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并根據活動實踐需要,不斷完善網站框架結構、豐富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應用平臺,以達到支持支持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目標。
三、延伸拓展活動,促進學生有效地學
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工具,也是學習的內容,做到活動的精心設計和合理組織,是為了實現有效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以活動為載體的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活動表面,要跳出課堂活動的小范圍,拓展和延伸學生活動空間,加強知識技能的實踐和實現遷移;要通過活動引發學生參與思考實踐,采用專題講解、階段小結、展示評價等方式,使知識得到歸類、總結、內化,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結構,使自身知識技能得到升華。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做到示范引領作用,重設計與組織,盡量少講、精講,帶領學生在活動中學,活動方式以靈活多樣的學生活動為主,包括自主探究、分工合作、交流討論、實踐應用,給學生更多活動的空間。通過搭建各類課內外活動平臺,比如結合學校的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等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觀摩、科學研究與技術實踐,進一步擴充視野。開展一些實驗、技能競賽或興趣活動,如計算機的組裝、維護與維修,網絡的架設與配置,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黑客攻擊與防范,軟件(動畫、課件、網頁、小程序)制作,以此建立相應的學習小組,幫助學生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
組織活動實施,還要做好活動介紹、宣傳動員,讓學生了解活動的目的;合理組織各班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加強紀律教育與監督,引導學生健康上網、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對少數沉溺于娛樂的學生要進行個別交流和適當約束;聯系年級、團委部門,認真對待并組織好成果的展示與評價,利用學校宣傳櫥窗、網絡或其他途徑將優秀的活動成果做分期展示,給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將對學生起到相當的激勵作用。
活動,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載體,探索活動教學模式和有效的實施策略,將進一步激發信息技術的學科活力,促進信息技術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