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很多學校,很多教育家都在試圖做一個工作,就是培養自治的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精神。而在實踐過程中, 由于“自治”比較難,仍舊承繼“他治”的做法,不能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本文記錄培養自治學生的做法和心得體會,包括做好班主任的探班工作,發揮班干部的核心作用,激勵學生斗志-和學生談話的語言交流,延伸教育的時效-重視和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新課標;中學生;自制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自治”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精神,促進人群的進化”,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主動的態度,承擔責任的意識。這也正是當今所倡導的主體性德育的功能。他主張“學生自治”,“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 陶行知先生說“自治”有三個要點:第一、學生指全體學生,有團體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執法習法”的意識;第三、學生自治與別的自治稍有不同, “不是自由行動”,“不是打消規則”,“不是放任”。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讓學生成為能完全自治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德育上的發展,全靠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解決的機會。所以,遇了一個問題,自己能夠想法解決他,就長進了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決得越多,則經驗越豐富”。
探班的意思,在網上看到被解釋為探望正在工作或做某事的某人。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一點的是“探”本身的意義,在百度詞典里“探”有兩層含義,一是尋求,二為偵察打聽。在新華字典里的解釋為遠取之也。常見的與“探”一起出現的詞有“探視”、“偵探”,本文在這里所提到的班主任的“探班”,兼具了多種含義,本文嘗試多種探班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一、班主任探班的意義
似乎所有從事班主任工作的德育工作者都好不例外的和“探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當前的德育工作中對這一點提及的非常少。“探班”是一種通過“遠取之”的行為,扮演“偵察者”的角色,尋求到通過其他各種方式都無法取得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有用的資料,更便于掌握學生知識、習慣、品質,采取措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探班,反映一個班主任對班級工作的重視程度,探班作為探視和探望更折射出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刻對自己的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班主任探班的方法
“偵察”是班主任探班中最常見的方法了,此方法兼具靈活性和適用性強的特點,比如說教師反映有問題的課堂,可以輔助性的進行探班,但這時候的探班多半采用故意讓學生發現的方式,以便提高他們課堂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學生在上課開小差時候是最容易發現教室外的活動的事物,有時候這種探班的效果比課后的談心效果多來的快。在比如說學生的自習課,顧名思義自習就是學生的自我學習,但很多的時候是需要有老師在班上伴讀,所謂的“書僮”角色,這也是很多老師不得不扮演的角色,為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嘗試了扮演先“書僮”后“偵察員”的角色,先通過“書僮”角色的扮演告訴他們自習課應該有的規范,也讓他們知道在每堂自習課后自己學習該有的質和量。然后再通過“偵察員”角色的扮演,采取無規律的間隔的方法公布自習課部分同學的學習情況,并請他們公布自習課的收獲,比如說“陳文同學自習課小動作比較多”“王延哲同學自習課精神狀態不佳,打哈欠頻繁”“李成城同學在與老師目光交流過程中閃爍,一直轉筆,大腦未集中在學習中”,等等,幾次公布結果后,自習課的紀律有明顯改善。
“反饋”在班級工作的作用無可取代。探班注重實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滿足于“報到”,不是學生見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就到位了,相比較于自己的過去,感覺工作做的還蠻不錯的,但自己也很辛苦,每天早上老早老早就到班上了,但走出教室的時候卻不知道班上還缺少那個,當然好在學生感覺班主任每天都來所以沒有遲到和缺席的,現在才知道這種“探班”是不用心的,于是我隨時帶著《工作手冊》,每天給他們總結哪些來得早,并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的,哪些同學來的早,但是浪費了時間,哪些來得較晚的等等情況,反饋在“探班”中的作用無可取代。
三、班主任探班的效果
追求素質教育的效果,養成學生自我管理的良好的習慣,哈佛大學的圖書館里有句名言“超凡業績的來自超凡的自我管理和超凡的控制力”,我希望我們的學生真正能成為“生活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