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量要多在今年的北京兩會上PM2.5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有專業代表提出應該將百萬畝森林“開進”北京,以改善空氣質量。因為森林的一大功能,就是能消除空氣污染。
案由:大力推進首都平原地區百萬畝森林建設,加快綠色北京的進程
代表:江澤平
海淀區人大代表、中國林業科學研
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所長
間以來,PM2.5 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些2.5 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在大氣中不但使天空變得灰蒙蒙的,也使人們的呼吸道等器官備受“煎熬”。在1 月12日開幕的北京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市長郭金龍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PM2.5 這個“關鍵詞”。報告提出今年北京將加強對PM2.5 的防治。
讓森林“開進”北京城
的議案中,不乏降低PM2.5 的良方。海淀區人大代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專家江澤平在1 月12 日的小組會上就提出,應該將百萬畝森林“開進”北京。
“因為森林的一大功能,就是能消除空氣污染。”江澤平介紹,森林在凈化大氣等方面作用顯著。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散布在大氣中的有害氣體,提供負氧離子。
森林培育學家、原國務院參事盛煒彤告訴記者,森林對空氣凈化以及對PM2.5的降低是顯而易見的。茂盛的樹葉可以吸附灰塵,使空氣中飄浮的細小顆粒物沉降在樹葉上面。隨著樹葉的老化掉落以及降水的沖刷,吸附在葉面的塵埃就會落到地面,進入土壤,減少在大氣中的飄浮含量。同時,很多樹木還能分泌殺菌素,殺死白喉、
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
森林對大氣的凈化能力很強,但是北京的森林覆蓋率卻不高。江澤平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市林木綠化率由2000 年的42.5%提高到2011 年的54%,但森林覆蓋率只有38% 左右,且森林集中在山區。”而在平原地區,森林比重過低,覆蓋率僅為14.85%,而且樹種以楊樹為主,過于單一。
離“綠色北京”宏偉目標和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還相差甚遠。
平原森林營造良性生態
除了凈化空氣,建設森林式的北京,還有很多其他的益處。江澤平在議案中提到,森林對生態服務有五大貢獻。首先是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據測定,10 平方米森林和25 平方米草地釋放氧氣的量是相同的,但是草地的維護成本很高。
同時對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很明顯。森林涵水能力很強,據測定,根系達1 米深的森林土壤每公頃可貯水500~2000 立方米,所以森林被喻為“綠色水庫”,可調洪補枯,即減少雨季洪澇、增加旱季溪流量。此外,森林還可以固定土壤。茂密的林冠一般可截留20%~30% 的降水量,從而減少雨水對土壤的侵蝕,減少泥沙流失量。
而森林防風固沙的功能也很明顯。可大大降低風速、穩定流沙、在風沙為害地區保護農業的作用十分顯著。此外,森林還能保護生物多樣性。
所以江澤平認為,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2 年力爭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0 萬畝。但北京的生態建設需營建更多的平原森林。據國內外的測算,城市郊區的最佳森林覆蓋率應在25% 以上,按此計算,北京尚需要增加平原森林至少100 萬畝,也就是說,北京需要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中長期平原森林計劃。
北京市林木綠化率由2000年的42.5% 提高到2011 年的54%森林對大氣的凈化能力很強,但是北京的森林覆蓋率卻不高
鬧市區空氣的細菌含量要比綠化地區多85%
北京森林覆蓋率只有38% 左右,東京森林覆蓋率市區為33%、郊區50% ;巴黎郊區27% ;倫敦郊區34.8%
森林城市既有“花香”又有“鳥語”
鑒于森林的眾多好處,江澤平提出,目前城市森林建設過分注重美學效果,樹種單一,人工痕跡十分明顯。而這樣容易忽視生物鏈,特別是忽視動物、植物關系等,造成只有“花香”沒有“鳥語”的局面。同時,平原森林建設應當采用“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需要與其他生態項目或建設項目有機結合,如與濕地保護與恢復、廠礦區生態修復、城中村綜合治理、房地產及其他基本建設工程等項目相結合。另外,應當避免“ 大樹進城”的建設模式,花巨資移植大樹,快速致“綠”。因為這是以犧牲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
森林進城需見縫插針
而在盛煒彤看來,北京房子多,廣場也多,這樣的設計布置雖然好看,但卻壓縮了種植花木的空間,在未來的城市規劃中,也更加注意要給綠化多留出一些地方,以便種植更多更大的花木。在現有的城市格局下,增加森林覆蓋率也是有方法的,比如北京很多大院的圍墻是鋼筋水泥鑄成的,而這些完全可以由樹木或者藤本植物
來代替,既美觀又實用。而在新建的住宅中,也可以通過專門設計適于種植樹木的屋頂,
使蒼松翠柏“站”上北京的高樓大廈。
利用見縫插針的綠化方式,能使北京的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而對于裸地的綠化,則是盛煒彤認為急需填補的空隙。“工地等裸露著黃土的地方就不必說了,很多樹坑中也是只種了樹,而土坑中仍是黃土一片。”如果把它們都種上花草,也能為建設森林北京出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