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太陽能發電技術是什么樣的?形象一點說,就像我們使用凸透鏡聚光一樣,該技術采用聚光的方式,將太陽能的光散發出來的熱量聚集成1000倍以上,然后再將此聚焦光點轉換成電能的方式進行發電。”林傳宜繪聲繪色地說。
2009年11月,專門在臺灣從事第三代太陽能,即聚光型光伏發電技術(CPV)研發和生產的林傳宜來到北京現在的公司,開始了他人生新的歷程。
林傳宜一個的重要使命就是集合北京他所在公司和原來臺灣公司的技術和研發力量,盡快推動中國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并在世界舞臺上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現在,我們的兩岸團隊中有30多人在專門從事研發,我們的研發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林傳宜說。
目前在太陽能發電技術領域,主要有第一代硅晶體面板發電技術,第二代非晶硅薄膜發電技術,以及第三代太陽能聚光型光伏發電技術。林傳宜表示,第三代太陽能技術具有良好的太陽能轉換效率,目前在三種技術中,以100瓦的太陽輸入能量為例,如果是第一種技術,可以產出15瓦左右的電力,第二代技術則只能產出10瓦左右的電力,第三代技術則可以達到25瓦以上。而在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一些日照條件良好的地方,其太陽能的轉換效率則要更高一些,因此,未來這些地方也是推廣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的理想區域。
“另外,與第一代第二代太陽能發電技術相比,第三代技術本身以跟蹤支架支撐,在其布陣區域,不會給大地生態造成大的影響,因此如果是在農田中,農戶依舊可以照常進行種植。重要的是,第三代技術也不像第一代技術利用硅晶體那樣存在巨大的原材料采購及生產污染。因此,這是一種更為環保綠色的太陽能發電技術。”林傳宜說。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近些年,第三代太陽能發電技術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林傳宜看來,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陽能技術是較不環保節能的太陽能技術,在未來,第三代太陽能技術必然有崛起的機會。
不過他也表示,就目前而言,第三代太陽能發電技術取代前兩代技術并不現實,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它們應該是三足鼎立的一種局面。
林傳宜說,與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陽能發電技術相比,現階段第三代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電成本仍然偏高,但隨著該技術的深入研發,在未來三年內有望與晶硅技術成本持平。現在及將來一段時間內他們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突破第三代太陽能技術中光學及電池的轉換效率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能夠取得一些突破性的進展,采用該技術的發電成本就會進一步降低,從而獲得市場的認可。
至關重要的是,除了生產發電芯片的設備需要從國外進口以外,目前臺灣及大陸所開發的第三代太陽能發電技術都是其自主研發的技術。林傳宜說,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陽能發電技術領域,很多技術為國外所壟斷,這些年中國時常受到知識產權方面的一些羈絆,但是在第三代技術中,對中國而言,基本上不存在這樣的障礙。
“并且,當前我們的自有技術也不落后于其他一些國家。”林傳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