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要以創新教育為靈魂,以學生發展為本職,要做到有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使素質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早日實現中共中央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所提出的戰略構想。
【關鍵詞】創新教育;促進;素質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于是,在教育界有人將創新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有人將創新教育看作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創新教育并不能代替素質教育,只有注重創新教育實施,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才是當前教育的任務和要求。
一、素質教育的本質和要求
1.素質教育的本質。素質教育的本質首先應該是針對人的本質特征及屬性,圍繞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進行培養教育,使其良好的行為和品質得以鞏固和強化,潛在的能力和素質得以開發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過程。具體來說,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尊重人的遺傳特性,增強受教育者的體質,提高其身體素質;開發受教育者的智力,使其增長智慧,提高其心理素質;在培養受教育者自我意識的同時發揮其社會意識,包括道德、法律等知識,以提高其社會性質,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2.素質教育的要求。(1)求知的精神和學習的能力。如果說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那么學會學習就成為創新的基礎。教師在素質教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除了教學生做人,教給文化知識,還要教給對于學生一輩子都有用的東西,那就是學會學習。學生只有學會獨立學習,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變“學會”為“會學”。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知識是教不完,學不完的。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使之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2)思變的頭腦和創新的能力。若要站得高、看的遠、層次高、分析能力強、洞察能力強,都離不開哲學頭腦。據此可以斷言,21世紀的人才,就適應素質來講,必須有哲學頭腦。有了哲學頭腦,才能增強理性。但是,創新過程的本身,不僅僅是智力過程,更是一種情緒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無理性和情緒的要素來加強智力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許多問題的解決固然是靠理性和理智過程而實現的,但經過增加無理性成分,更有可能產生新穎的觀念和想法。因此,要通過創新情感的激發,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3)競爭的意識與合作的能力。青年是新世紀的主人,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主力軍,他們不僅需要擁有競爭的能力和實力,而且需要具備合作的素質和能力。在未來社會里,合作能力的具備將比競爭能力更重要,其運用也更廣泛。創新型人才將是既善于競爭又善于合作的。如果不善于和其他人進行合作,不善于將不同的知識加以綜合融合,一個人的發展也是有限的,必將在未來的競爭中遭到淘汰。合作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素質,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與風采。
二、創新教育的本質
1.創新教育的意義。創新教育即以提高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創新教育是開發能力的教育,人的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知識和創新方法的傳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培養和訓練,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教育。
2.創新教育的內涵。創新是個體素質中的一種品質,因此,創新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去體現。(1)增強創新意識。這是開發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前提,是發明創造必需的心理狀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主動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變被動學習為創造性學習,啟發學生棄舊圖新、開拓進取的強烈意識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2)激發創新情感。情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和認知都是由客觀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因此,創新教育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師生的情感交流。只有這樣,知識才能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內化,才能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提高。(3)振奮創新精神。一個人創新能力究竟能開發到什么程度,能否為社會作出創新性貢獻,關鍵取決于是否具有創新精神。人只要有了創新精神又善于用腦,就有了創新的基礎,這樣可以避免那些不切合實際的空想,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4)培養創新品格。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創造的稟賦,但創造性活動往往會面臨種種困難和挫折,而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能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受到挫折不氣餒,才能把創新的潛力付諸實際行動并最終實現創新。因此,創新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以創新教育推動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通過創新教育,可以更有力地推動素質教育,更好地深化素質教育。
1.要逐步構建創新教育的課程體系,搭建供學生充分選取、選擇的舞臺。
2.要調整教學關系,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還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選擇;讓學生主動發展,自主發展;變“以灌輸為中心”為“以活動為中心”,因為只有體驗和實踐,才能有所創新。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品質,但它們絕非只是少數人才需要和具備的。這種品質不僅從事科學和技術工作的人需要,從事任何工作的人都需要。全體國民若具備了很強的素質,我國的綜合國力就能大大提升,國家就能真正強大起來,并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作者單位:吉林省安圖縣第二中學)